
由于SWIFT是服務于金融機構的,是以必須在確定安全與可靠和穩定的情況下,才會向客戶推出。
風靡IT、金融甚至能源領域的區塊鍊技術,真的會颠覆現有的全球跨境支付體系嗎?起碼目前全球大多數國家、大多數銀行在跨境結算中繞不過的SWIFT(環球金融同業電訊協會),對此有所保留。
“從SWIFT的角度來說,區塊鍊這一分賬式賬本技術,理念是不錯的,但現實中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比如網絡安全問題,區塊鍊的運算能力問題等等。” SWIFT亞太歐非中東區首席執行官Alain Raes7月21日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Alain Raes同時表示,SWIFT也在就區塊鍊技術進行不斷地測試和試驗,但由于SWIFT是服務于金融機構的,是以必須在確定安全與可靠和穩定的情況下,才會向客戶推出。
在區塊鍊的擁趸眼中,區塊鍊對支付行業,尤其是跨境支付具有颠覆意義,有了區塊鍊,支付将在雙方之間直接進行,不涉及中間機構。而一旦上述構想變成現實,那對SWIFT來說,自然意味着沖擊。
成立于1973年的SWIFT,是為了解決各國金融通信不能适應國際間支付清算的快速增長而設立的非盈利性組織。
目前,SWIFT的封包傳送系統對接了全球超過11000家銀行、證券機構、市場基礎設施和企業使用者,覆寫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在國際貿易結算中,SWIFT信用證是正式的、合法的,被信用證各當事人所接受的、國際通用的信用證。
眼下,全球各大銀行們,都在積極投身到區塊鍊的研發測試中,以高盛、花旗、德意志銀行、彙豐、摩根士丹利等為首的全球超過50家大型銀行加入的初創公司R3CEV上司的區塊鍊聯盟,今年5月,中國平安也加入了這一聯盟,系首位來自中國的成員。
對于銀行們的高漲熱情,Alain Raes在采訪中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我們看來,目前還不能确認區塊鍊技術全面應用到金融領域将确定帶來哪些好處,但所有的金融機構都看到,如果自己不了解這一金融領域的最新科技,那有可能會邊緣化。”
不過,對于眼下動辄一兩天甚至更長時間的跨境結算速度,Alain Raes也承認,“使用者體驗可能并不是特别好”。
面對區塊鍊等新科技的挑戰,swift也不願坐以待斃,已經着手提升跨境支付的速度。
今年初,SWIFT開始啟動“全球付款創新行動”(GPII,Global Payment Innovation Initiative),目前,全球有73家銀行加入了這一項目,這73家銀行通過SWIFT網絡進行的跨境交易量,占到了将近75%。
“這一項目并不是對現有的SWIFT封包系統的颠覆,而是下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對代理行規則的制定”, Alain Raes強調。
按照設想,這一新計劃能夠實作資金當天到賬、收費透明度、端對端狀态查詢以及傳輸豐富的支付資訊。
目前,該項目的第一階段測試已經在20多家銀行開始,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也參加了首階段測試。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6-07-21
本文作者: 陳月石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