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講,視訊的清晰度與編碼與資料密度有關,在這裡,我的思維模式已經固化為x264編碼,僅讨論資料密度的作用。
資料密度定義:視訊每1幀圖像中1機關像素所配置設定到的平均碼流
公式:資料密度=bits/(pixel*frame)
bits:視訊碼率
pixel:像素,橫向像素×縱向像素
frame:幀率,一般為23.976fps、24fps(部分港台BD)和25fps(二區、六區BD)
從資料密度的公式來看視訊清晰度:
1、碼率固定的情況下(如HALFCD,固定為480-520kbps,MINISD,固定為800-1000kbps)分辨率越小,資料密度越大,在預設的播放視窗大小下,就表現得越清晰,如640*256的HALFCD、800*336的MINISD
。
2、資料密度劃分高清與标清的邊界
獲得的高清感觀标準:720p、1080p,資料密度:0.25-0.35及以上,那麼碼率大緻在5Mb/10Mb及以上,代表性作品,各高清小組的BD720p/BD1080p
獲得的标清感觀标準:a480p、480p,資料密度:0.12-0.18及以上,那麼碼率大緻在1200-2500kbps,代表性作品,各小組的BDRip/DVDRip
.
在視訊壓縮的過程中,I幀是幀内圖像資料壓縮,是獨立幀。而P幀則是參考I幀進行幀間圖像資料壓縮,不是獨立幀。在壓縮後的視訊中絕大多數都是P幀,故視訊品質主要由P幀表現出來。由于P幀不是獨立幀,而隻是儲存了與鄰近的I幀的內插補點,故實際上并不存在分辨率的概念,應該看成一個二進制內插補點序列。而該二進制序列在使用熵編碼壓縮技術時會使用量化參數進行有損壓縮,視訊的品質直接由量化參數決定,而量化參數會直接影響到壓縮比和碼率。
視訊品質可以通過主觀和客觀方式來表現,主觀方式就是通常人們提到的視訊清晰度,而客觀參數則是量化參數或者壓縮比或者碼率。在視訊源一樣,壓縮算法也一樣的前提下比較,量化參數,壓縮比和碼率之間是有直接的比例關系的。
分辨率的變化又稱為重新采樣。由高分辨率變成低分辨率稱為下采樣,由于采樣前資料充足,隻需要盡量保留更多的資訊量,一般可以獲得相對較好的結果。而由低分辨率變成高分辨率稱為上采樣,由于需要插值等方法來補充(猜測)缺少的像素點,故必然會帶有失真,這就是一種視訊品質(清晰度)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