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網際網路門戶網站購買汽車等貴重物品時,正常情況下會涉及彼此互相不信任的買賣雙方。門戶僅充當代理商,或者買方必須在收到網購物品前先轉賬,或者賣方必須在收到貨款前先發貨。為解決這種缺失互相信任的問題,Bernd Rücker提出可以使用區塊鍊技術。
Rücker具有10年以上長期運作業務過程的工作經驗,同時也是Camunda的聯合創始人。他指出,解決這種信任缺失問題,傳統做法是引入可被買賣雙方信任的中介機構。買方将網購款轉給中介,中介會在買方收到貨物後再向賣方支付款項。但中介服務并非免費的,它要收取固定的費用,或是按總貨款的百分比提成。
在Rücker看來,區塊鍊提供了一種資料庫,其中的資料對所有人而言是分布的,并采用加密技術使存儲資料無法篡改。是以,該技術可以在買賣雙方間建立一種同樣的互相信任機制。沒有任何一方處于控制地位,資料也是受保護的,資料存儲可以被所有人信任。
智能合約是一種在區塊鍊中運作的小軟體程式,其中使用了與資料一緻的安全措施。智能合約與加密貨币一起,以安全和受信任的方式建立了一種能鎖定設定金額的合約。從技術上看,智能合約是一種簡單、公開并受信任的狀态機,易于實作。雖然執行合約需要付出一定代價,但是這一代價要小于使用傳統的中介方式。
盡管區塊鍊和智能合約可以在不具備互相信任的情況下建立自動的端到端過程,但是Rücker也指出,其中存在多個阻礙這類技術廣泛采納的障礙:
- 不能單獨用于一方,需要互相不信任的另一方。
- 雖然智能合約最好與加密貨币一并工作,但是兩者的采納有限。
- 需要大量改動業務過程,這需要一定的時間。
- 所有的交易對各個參與者都是公開的。當需要考慮隐私問題時,不适于直接采用該類技術。
Alexander Samarin在一篇評論中提出,Rücker給出的過程可以進一步簡化,但Rücker并不認為這是正确的。
InfoQ曾發表過兩個演講。一個是Laurence Kirk對區塊鍊和以太坊的介紹,在Rücker的部落格文章中也引用了該架構。另一個是Christopher Gilbert對區塊鍊和智能合約的介紹.
Rücker曾于2017年12月為InfoQ撰文“事件、流程和長期運作的服務:工作流自動化的現代解決方案”。
原文釋出時間為: 2018年2月6日
本文作者: Jan Stenberg
本文來源:
InfoQ,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