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我們家鄉有一種習俗——吃湯圓。趁着假期,我回到老家,與奶奶一起,體驗了一番如何做湯圓。
“做湯圓的粉團最難和,不能太幹,也不能太濕。太濕會粘在手上,讓你動彈不得。”奶奶一邊和粉團,一邊告訴我。
待奶奶把粉團和好後,我們便開始搓“團團”。我們做的是大麻團,大小配置設定也是個難點。隻見奶奶娴熟地把粉團搓成長條,再分成幾小段,然後拿起其中的一小段搓起來。我學着她的樣子,也拿起一小段開始搓起來——
我把粉團放在手心上,順時針揉搓,哪裡不夠圓就倒過來搓一搓,揉一揉……雖說做得珠圓玉潤,卻大得如乒乓球般,簡直是奶奶做的粉團的兩倍大!
“你要分得稍微小一些,但也不能太小啦!”奶奶叮囑我。我繼續嘗試,可結果并不令人滿意。
我再細心觀察奶奶的動作,邊看邊琢磨。終于,我成功了,也悟出了竅門:分段時不能太長,像一節手指那樣就行。
看着那圓溜溜的湯圓,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們的芝麻湯圓與衆不同——芝麻是裹在湯圓外層的,而不是用作餡料的。
湯圓熟得快,煮上幾分鐘,等它浮在水面上翻滾時,就可以出鍋了。我們把煮熟的湯圓放在芝麻堆裡來復原動,幾碗香氣騰騰的湯圓便新鮮出爐了。
我們一家五口人圍着一張大圓桌坐下,津津有味地品嘗起這些香氣四溢的湯圓。碗中的湯圓好似碩大的珍珠,像精靈一般跳進我的嘴裡,團圓與幸福的滋味在空氣中蔓延……“嗯,不錯不錯,好吃!”媽媽情不自禁地贊揚道。
湯圓,象征着團團圓圓、萬事如意。我捧着那碗溢滿濃香、甜蜜的湯圓,盡情享受這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