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母親結束了十個月的煎熬後,我們終于在父母期盼而又欣喜的注視下來到了這個世界,那一刻,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十分模糊的,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小手便緊緊地攥着,似乎要抓住點什麼。後來,我們開始長大,從牙牙學語到口齒清晰,從毛毛躁躁到沉着穩重,再過幾十年,由不谙世事到飽經風霜,最終安詳晚年。這一生的漫長歲月中要做太多的選擇,是以我們應懂得抉擇,學會取舍。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因不懂取舍而走入死胡同,荒廢一生,又有多少人因懂得取舍而功成名就。有時要求的不必太多,就自己的情況做出決定才是正确的。就如陶淵明,他是那樣的厭惡官場中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是以他不再猶豫,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留下了那“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留下了那“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舍棄了渾濁官場令人疲憊的公文,與那時人人向往的功名。之後,他反倒悠閑自在,自己隐居山林,日出而作,日落荷鋤歸家,閑暇時刻也不無聊,可欣賞滿山遍野的如畫風光,在美景中沉醉。這樣的生活怎能叫人不羨慕呢?也正因如此,陶淵明有閑情逸緻作詩,尤其是《飲酒》,令人廣為傳頌,給後世留下了一大筆文化與精神的财富。
學會取舍可能改寫你的人生。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莫言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終于拿到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文學才華衆人皆知,但少有人知他連大學都沒讀完。即使他的童年處處受人排擠,他還是選擇頑強堅持,并選擇了文學道路。土生土長在農村的他有着豐富的人生經曆,如果他沒有選擇文學創作,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莫言。于是他開始創作,提筆講述他酸澀的童年,講述他在軍營中艱苦卻充實的日子,他筆下的文字總有着别樣風格,讓讀者感到親切,正是這一特别之處,讓他在讀者中大受歡迎。那一刻艱難的取舍,成就了莫言今日的成功。
“欲要取之,必先予之”,這名話出自孫子,很好地闡明了取與舍的關系,取得必先付出。是以我們應學會取舍,将适合的作為目标,為自己的将來創造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