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姜太公《六韬》盈虛篇: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政治家,軍事家以及謀略家,留有《六韬》一書,中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黃石公以及諸葛亮等都學習并吸收太公兵法的精華。

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是以又稱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是處,閑居在家。

姜子牙曾為商纣做事;因為商纣無道,他就離開了;又四處遊說列國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姬昌”;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

現在來看看《六韬》盈虛篇中的經典語句:

姜太公《六韬》盈虛篇: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1.君不肖(xiào),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國君若不賢明,國家就危亡,群眾就會生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纣王,貪戀美色,不理朝政,酒池肉林,殘忍暴戾,最終自食其果,被諸侯與百姓推翻政權。

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國君賢明,則國家安定,群眾平安。

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國家禍福的根源在于國君,而不在天命。占相吉兇,皆所不應;如果國君能夠造福百姓,勢必國泰民安;而不是不作為,更不是橫征暴斂,就企圖能夠擁有安定美好地生活,能夠享受做皇帝的快樂,能夠受到人民愛戴,這實在是異想天開了。

2.不以役(yì)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削(xuē)心約志,從事乎無為

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織之時:不因為勞役的緣故,耽誤百姓耕田紡織的農時。把握時機非常重要,如果耽誤人民播種耕地的時間,勢必沒有收成,百姓隻能挨餓,國家必定貧窮,久而久之勢必怨聲哀道。

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抑制欲望,無為而治。如果君主在位期間,想擴大領域,貪圖享受,勢必要打仗,勢必要搜刮民脂民膏,那麼人民自然不得安甯,國庫也就空虛;欲望越大,越是勞累。

隋炀帝楊廣就非常喜歡打仗,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緻隋朝崩潰覆亡。

姜太公《六韬》盈虛篇: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3.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

所憎者,有功必賞:對他所憎惡的人,能做到有功績必賞賜。上司應該不做區分,哪怕非常厭惡這個人,哪怕當年得罪你,也應該公事公辦,有功勞就獎賞。

所愛者,有罪必罰:對所愛之人,能做到有罪必罰。不要因為是自己親戚就另外一套标準,這樣勢必難以服衆。

4.吏(lì)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夫妻者,厚其祿(lù)

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對官吏中忠正守法的,升其職。這個和現代公司管理方法一緻,凡是對企業做出貢獻的員工,就應該獲得嘉獎,除了口頭表揚也應該有物質獎勵。

廉潔夫妻者,厚其祿:對官吏中廉潔夫妻的,就增加其俸祿。也就是建立激勵機制,這樣做事就能有動力;得到嘉獎的人員也能作為他人的榜樣,帶動整個企業積極向上的氛圍。

姜太公《六韬》盈虛篇: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姜子牙封齊建國後,相當多的時間是在“鎬(hào)京”做周朝中央政權的太師,輔佐外孫“周成王姬(jī)誦”,重外孫“周康王姬钊(zhāo)”。

他的大兒子“齊丁公姜伋(jí)”,也沒有到“臨淄(zī)”治理齊國,而是一直在“鎬京”擔任虎贲(bēn)之職,統領着王宮衛戍(shù)部隊。

齊國開國後的三十餘年,“營丘”基本上由姜太公的三兒子“丘穆公”鎮守。

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zú)于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兒子“呂伋”繼位 。

“齊丁公呂伋”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shì)”的次輔,并掌管周王朝的精銳部隊三千虎贲,保衛“豐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