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作者:聚焦人物

1966年7月26日一場隆重熱烈的結婚典禮,在北京西總部胡同九号院李公館舉辦。

新郎是75歲的李宗仁,而新娘是27歲的胡友松。

這段離奇的婚姻究竟是為什麼結合?為什麼年僅27歲的胡友松會答應這段外人不看好的婚姻?

胡友松是什麼人?而李宗仁又是何許人也?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身世撲朔迷離

胡友松出生于1939年,母親是民國一代影後胡蝶。

她主演的《歌女紅牡丹》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在當時家喻戶曉,就算至今也仍被奉為經典。

幼年時期的胡友松還不叫胡友松,母親給她起的名字是胡若梅。

寄托着母親希望她像梅花一樣美麗,一樣堅強的心願。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小時候的胡友松就經常與母親乘坐高檔轎車出入片場,家裡的保姆和家庭教師也準備随時為她服務。

錦衣玉食,生活快樂幸福。但由于長期居住在潮濕的南方酒店,小小的胡友松患上了皮膚病,身體上長了濕疹。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上看,濕疹不止可以由潮濕的環境引起,也可以是由于情緒原因引發。

由此或許可以推測胡友松跟從母親到處演出的生活,對她或多或少帶來了一些情緒上的問題。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母親身份如此顯赫,想必父親也是某達官顯貴,然而胡蝶對女兒胡友松說,“如誰問起,你就說母親是胡蝶,父親已經去世了。”

而關于胡友松的身世,她的父親到底是誰,外界也是議論紛紛。

這就不得不說一說她的母親胡蝶與特務頭子戴笠的桃色往事了。

胡蝶有着一對标志性酒窩,除了她精湛的演技,驚為天人的容貌之外,還有一段與戴笠之間的桃色往事。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而這也成為了她在日後被人們衆說紛纭、熱議不斷的原因所在。

就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來說,胡蝶不僅是那顆最閃亮的星星,同時也是無數人魂牽夢繞的夢中情人。

1933年的元旦之際,上海的明星日報開展了一場關于電影票的活動,在這一次的評選比賽當中,胡蝶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上海電影皇後票選第一人。

而在那之後,她憑借着自己精湛的演技以及讨喜的長相,連續蟬聯多屆的電影皇後。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1931年胡蝶成功出演我國第一部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這部影片也成功成為我國電影史當中又一裡程碑巨作。

加之是第一部有聲電影,我國的電影也在啟蒙與探索階段,是以胡蝶在這部影片當中的出演也成為了經典的視訊影像。

胡蝶的世界仿佛開挂一般,順風順水,家人的真實與肯定,也讓胡蝶信心倍增。

胡蝶的丈夫也是她的第二任男友,名叫潘有聲。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潘有聲為人憨厚老實,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生意人。

兩個人在一起時相處相當融洽,小日子也算過得很滋潤。

但是好景不長,很快抗戰全面爆發,夫妻二人隻能立馬逃離上海這一個是非之地,趕往重慶。

但是在路途當中卻發生了一個意外,胡蝶珍藏多年的積蓄,也就是她的十三箱珠寶遺失。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這對于胡蝶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打擊,其實這13箱寶物當中,除了自身的積蓄以外,還有商界、政界人士托她帶領的東西鑲嵌一袋遺失。

不僅自己顔面全無,更是讓她覺得走投無路。

萬般苦惱之際,蝴蝶找到了杜月笙幫忙。

杜月笙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能夠解決此事的人——戴笠。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其實戴笠自己心裡也有着一把小算盤,他早就垂涎胡蝶的美貌了,隻是苦于沒有機會與胡蝶認識。

如今有了這樣一個借花獻佛的行為,戴笠怎能放過這朝思暮想的美人兒。

現如今都已經走到了自己的面前,戴笠自然是激動不已。

戴笠滿口答應,揚言一定會将珠寶悉數尋回,但是找珠寶這件事是看着容易,做起來難。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畢竟當時政局動蕩,到處都是彌漫的硝煙,想要尋回這幾箱丢失的珠寶,無疑與大海撈針。

雖然戴笠已經出動了自己所有的部下仔細搜尋,但還是毫無所獲。

戴笠又想了一個新的主意,他派人直接去珠寶店購買一模一樣的珠寶,還給胡蝶。

一開始,胡蝶看到尋覓回來的箱子激動不已,加上珠寶首飾一件不少,也是開心極了。

但是仔細一看,這些珠寶都是全新的,顯然不是戴笠找回來的,而是他自己花錢買的,為的隻是博得紅顔一笑。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胡蝶也大概明白了戴笠的意思,戴笠确實是對自己的事情非常上心。

而後戴笠故意讓潘有聲到别的地方忙生意,為的自然是創造他們二人珍貴的獨處機會。

潘有聲一走,這下他便使出渾身解數,開始趁機瘋狂地追求胡蝶。

對胡蝶來說,此刻丈夫不在身邊,又有求于人,怎能與戴笠直接反抗?

她能做的隻有忍氣吞聲,接受命運的安排。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戴笠本就是一個風花雪月之人,卻在其追求胡蝶之後,不僅沒有繼續拈花惹草,反而一心一意地照顧蝴蝶。

他派手下沈醉給蝴蝶在周圍蓋了一棟别墅,并且以金屋藏嬌之名将胡蝶囚禁起來。

而後胡蝶像折了翼的蝴蝶般,在戴笠的看管下度過了三年,胡蝶不再像蝴蝶一樣能自由飛翔,這也是一種諷刺。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胡蝶的丈夫潘有聲這邊還未知曉發生了什麼,就被戴笠派去的手下找到,他們把潘有聲一頓毒打。

并且拿出了離婚協定書,逼迫潘有聲與胡蝶離婚,且告訴潘有聲。

如果不乖乖地簽下離婚協定,那麼潘有聲就是死路一條,潘有聲最後隻好選擇屈辱的簽下了離婚協定書。

而蝴蝶在得知此事之後也是悲痛不已,很是心痛。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後來卻有坊間傳聞,由于戴笠對胡蝶百般寵愛,漸漸地,蝴蝶的内心也發生了動搖。

究竟兩人之間是否兩情相悅,還是戴笠一人的一廂情願?

我們隻知道蝴蝶如同籠中之鳥,在戴笠的軟禁下度過了三年。

直到1946年3月17日,戴笠在乘坐飛機的途中不幸墜機身亡,才重獲自由。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是以,世間流傳最廣的說法便是胡友松或許是戴笠在囚禁胡蝶的三年中,逼迫胡蝶給他生下的女兒。

但從胡友松出生的時間算起的話,胡蝶被囚禁的開始時間是1942年,又與胡友松出生時間1966年相沖突。

但如果胡友松不是戴笠與胡蝶的女兒,又為何胡蝶在回歸大陸之後的日子裡沒有想起胡友松?

如此以來,胡友松的生父到底是誰仍然撲朔迷離。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舊中國,一個父親不詳的孩子,自然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論的對象。

然而這些帶有攻擊性的言論讓胡友松不堪重負,患上了疼癢難忍的皮膚病。

母親胡蝶或許是心疼,或許是不想再讓一個孩子繼續飽受争議。

在醫生的建議下,把胡友松送到了沈芝文那裡養病。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童年辛酸委屈

可沈芝文才不是什麼普普通通的家庭教師,她還是大軍閥張宗昌的姨太太,想來也是個嬌氣蠻橫的女人。

于南京與胡蝶認識了,沈芝文受胡蝶所托把胡友松帶到了北京養病。

可惜胡蝶所托非人,沈芝文可不是什麼良師益友。

相反她常常打罵胡友松,開心了給一個甜棗,不開心的時候就拿胡友松出氣。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這樣隻是責罵而沒有引導的教育,給小小的胡友松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直到1952年,胡蝶有機會從香港重回北京,與胡友松相見。

可沈芝文并不想母女相見,她加以阻攔。

胡蝶見不到女兒,隻能留下一箱子金銀珠寶給沈芝文作為胡友松的生活費、學費,懇請沈芝文好好對待她的女兒。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然而沈芝文并沒有合理使用這筆錢,把錢用在胡友松身上,隻是将胡蝶的錢揮霍一空。

沈芝文接受胡蝶委托時說自己會好好照顧小友松,實際上是看上了胡蝶給女兒的巨額生活費。

而她不收斂的花天酒地,也使得胡友松的生活條件變得更加艱難。

胡友松雖然在打罵中長大,心理卻也沒有變得陰暗抑郁。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相反她性格開朗、落落大方。她知道要離開這個讓她痛苦的地方,唯有讀書。

于是她刻苦讀書,天道酬勤,胡友松中學畢業就争氣地考上了北京的一所護士學校,成為了一名白衣天使。

她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胡友松。友松友松,一是她希望自己能像松樹一般挺拔,不畏冬風不畏嚴寒。她已不是嬌小惹人憐愛的花,她要成為高挺入雲的樹;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二是當時的輿論環境讓她不堪重負,父親不詳母親不愛的刻薄話語讓她無力再反駁,或許換個名字可以換來得以喘息的生存空間。

除了改名字之外,胡友松還頻繁地更換工作地點,或許也與當時的輿論環境有關。

由此,她把她的近照交給了程思遠,希望他可以幫她找工作。

而此刻的李宗仁,剛在我黨的幫助下艱難回國,二夫人郭德潔去世了。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郭德潔陪伴了他人生從發家到有所成就,是以李宗仁悲痛萬分,是非常需要人照顧的。

這讓他的秘書程思遠想起了那個在醫院工作,細心又貌美的胡友松。

程思遠把胡友松的照片給李宗仁過目之後,李宗仁看着稚齒戡憚的胡友松時,心動不已。

李宗仁既是國民軍陸軍一級上将,又是“桂系”首領,還是一位愛國将領。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在北伐戰争時期戰功赫赫,在抗日戰争中又指揮了台兒莊戰役,取得大捷。

但他拒絕在我黨提出的《國内和平協定》上簽字,又在最後關頭主張和談,是一位有着複雜性的人物。

可總體而言,對國家和民族是曾經有過功績的。

李宗仁1891年出生于廣西桂林,1911年辛亥戰争爆發時進入軍校,并于1915年畢業當上了排長在陸榮廷的桂軍中,那年他24歲。

李宗仁打仗以勇猛頑強著稱,人送外号李鐵牛。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在第二次粵桂戰争中大敗,李宗仁不得不逃進深山,蟄伏待機,最終在混亂中崛起。

1924年12月1日成為一省的最高上司。

1925年3月12日第一次丁桂戰争爆發打了兩個月,以新桂系的勝利而告終。

李宗仁34歲,用了十年時間,就從一個排長到廣西頭把交椅。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1927年底李宗仁成為掌握兩湖,手握10萬雄兵的一方諸侯。

等到二次北伐戰争時,整個桂系達到了全勢的頂點。

所謂太平八桂,問鼎中原,李宗仁也來到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

然而盛極而衰,随着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名義上實作統一,蔣介石卻認為新軍閥勢力太大,将來必會成為隐患。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于是召開編譴會議,要求各派新軍閥縮編,把目标對準了李宗仁。

李宗仁隻能逃亡海外,還輸光了全部家底,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但人生既有盛極而衰,也有否極泰來。

當他38歲時,在舊部的擁護下,趁機傳回廣西,重新執掌權柄,就任第一方面軍總指揮。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1934年3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被廣西省宣布遵照,建設廣西複興中國,提出目前之中心任務,為争取民族解放。

李宗仁說:“始終堅持反抗任何壓迫我們的帝國主義者的主張,尤其是對眼前危害我們最大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者,更主張以鐵與血去反抗他們的侵略。”

随着七七事變爆發,中國進入抗日統一戰線,李宗仁抗日之心火熱,積極組織桂軍北上。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面對日軍的大舉侵華,他提出政策,積極抗日。

李宗仁在抗日戰場的浴血奮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軍風軍彩。

其中最為人耳熟能詳的要數台兒莊戰役。

整個戰役,地方軍閥們竟然在李宗仁的不懈努力之下,摒棄前嫌,擰成了一股繩,西般地迸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士兵們組成十幾人一組的突擊隊,手持大刀與日軍近身肉搏,收複了台兒莊的大部分。

随着台兒莊大捷,中國軍隊進入全面戰略反攻。

這不僅僅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的抗日熱情,使中國軍民的抗日行動更加積極,還是抗日戰争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而作為指揮官的李宗仁功不可沒。

1949年12月11日,廣西解放,李宗仁早早奔赴香港,進而逃到了美國。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1965年7月20日,經過新中國十年的聯絡努力和李宗仁對我黨的充分信任,李宗仁終于飛回北京。

回到了祖國和人民的懷抱,成為新中國的一份子。

李宗仁在機場宣讀聲明表示要為完成祖國統一作出貢獻,受到周總理等上司人的接見。

回國一年後他的第二任妻子郭德潔去世,郭德潔是李宗仁駐防桂平時經人介紹認識的,是泥瓦匠的女兒,也是容貌美麗的校花。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1924年就嫁給了李宗仁,兩人風雨共濟攜手相伴四十多年,二夫人去世後情緒低落,黨中央上司十分關切,于是提出為李宗仁找伴侶。

四年攜手相伴

李宗仁在六十多位女子的照片中一眼挑中了胡友松,是被胡友松無微不至的照顧打動,而并非看中胡友松的青春貌美。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原來胡友松就是當年那個一直照顧李宗仁的護士,兩人在遠遠之前就有了交集。

當天晚上李宗仁留人吃飯,吃飯時問胡友松願不願意到他這工作,工作内容就是簡單的文字資料和文檔管理、後勤服務。

胡友松一口答應,李宗仁很是開心,晚飯後随手堅持相送,并包給胡友松一個300元大紅包。

第二次見面是在幾天後,李宗仁一邊帶着胡友松熟悉李公館環境,一邊坦誠對她說希望她盡快來工作,他很喜歡胡友松。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第三次見面時李宗仁直截了當地說,想讓胡友松來他這當保健秘書,胡友松當時沒有答應,說要回去考慮考慮。

第四次見面一起共進晚餐,但是一場大的聚會,人多口雜,不便多說。

第五次見面時,胡友松便被李宗仁求了婚,并說隻要胡友松同意就地辦結婚手續,這次胡友松一口答應,就這樣一個月見了五次面定下終身大事。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1966年7月26日兩人在李公館舉辦了隆重熱烈的結婚典禮,世俗的眼光肯定覺得是男方貪圖女方的年輕貌美,女方肯定是貪圖男方金錢地位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結婚後這對老夫少妻一直分房而居 結婚時胡友松明确表明絕不要男方一分财産,就連平常開支都要求自己解決。

“我不管錢,所有存折、鑰匙都不管,也不繼承财産,我隻負責照顧李先生的起居。”胡友松在入李公館後,開記者招待會時她自己說的。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胡友松又為什麼心甘情願嫁給李宗仁呢?後世說法不一。

其中流傳最廣的三個說法是這樣的:一是胡友松飽受诟病的身份讓她急需一個不在意她身份的容身之地。

二是李宗仁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心讓從小缺少父愛、受盡辛酸委屈的胡友松得到了不一樣的關愛,且李宗仁又是抗日名将,胡友松對他很是敬重。

三是胡友松心裡一直向往母親那種不在乎年齡身份差别的純粹愛情。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胡友松在後來的自述中寫道,婚後他們分房而居,李宗仁對她很是疼愛,每天夜裡都會到她房間裡幫她掖被子。

有一次胡友松不小心感冒,李宗仁不知道從哪打聽到一個吃瓜子可以治感冒的偏方。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早上就發現她的床頭多出了一盤瓜子仁,隻是胡友松覺得嗑瓜子費事。

四年後,曾經叱咤風雲的新複習領袖李宗仁病逝于北京,享年78歲。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臨終前緊緊抓住胡友松的手流下眼淚,他說他這一生隻流淚兩次,一是因為母親離世,二是因為放不下胡友松。

在胡友松的長期照顧下李宗仁的長子也被感動,承認了她是自家人,也是肯定了胡友松的一片赤子之心。

此外,胡友松也确實履行了當年在媒體下自己說的諾言,并沒有花李宗仁一分錢。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晚年清淡簡樸

李宗仁去世後靠自己微薄的工資生活。被趕出李公館後每天受到非人對待,過得十分悲慘,孤苦無依颠沛流離。

胡友松的境況被周總理得知後,便讓她進入電元件廠做一名檢驗工。

為了隐瞞身份避免麻煩,胡友松化名王曦,過起了拮據生活,但也沒有變賣李宗仁留給她的物件,最後将李宗仁的私人财物都上交國家,後來直到1989退休前都在曆史檔案館工作。

1995年5月6日,胡友松皈依佛門法号妙惠居士,選擇長伴青燈古佛,梵音陪伴,她終身未嫁。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胡友松還親自到台兒莊戰役博物館考察,在1996年台兒莊戰役博物館建成後,李宗仁生前給她的多件珍貴遺物被胡友松捐獻出來。

故博物館特意聘請胡友松為名譽館長,就是為了表示感激。胡友松還說,李宗仁的愛國精神一直銘刻在她的心底,令她記憶深刻,永不磨滅。

在寺廟裡,胡友松還開辟了新的小愛好,她學會了畫畫,因為畫畫能獲得暫時的心靈安甯。

此外她還常常給希望國小捐獻,就是用她畫作所得的錢。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2008年11月25日,胡友松69歲,因直腸癌去世于寺廟中。

結束了她傳奇又平淡的一生,沒有留下後人。

她安安靜靜地離去,就像秋天的落葉,靜靜地歸于塵土。

回首胡友松的一生,身世或撲朔迷離,童年或辛酸委屈,晚年或簡樸清淡,但确實有過和李宗仁相伴的一段安穩時光。

父不詳母不愛,25歲的她嫁給75歲老人獲巨額财産,後一生未再嫁

或許她曾經面對過流言蜚語,但也沒有是以跌倒,而是堅守本心,說一不二。

俗話說“君子慎其獨”,意思是君子就算獨自一人也能保持他行為舉止的得體。

胡友松就是這麼一個人,李宗仁生前、去世後都沒有花李宗仁巨額财産中的一分錢,而是踏實勤勞,用自己的勞動換工資,她嚴于律己的生活作風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參考資料:《李宗仁與胡友松:忘年之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