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渡過苦難

風飄飄,水迢迢,當我們面對苦難時,似乎就在“渡”與“不渡”之間。

駕一葉之扁舟,渡我到過去,讓我踏着曆史的足迹去尋找渡過苦難的方法。

落日如血,來到汨羅河畔。這裡寄托着屈原的情感,這裡沉浸着不被重用的苦悶,一切顯得那樣的蒼涼悲壯,讓人眉頭緊皺。想到國破城亡,臣不能為君盡忠,明知滅亡已注定,卻又無能為力。于是,汨羅江成了屈原的永遠。

他不禁回想起當年深受懷王信任的“三闾大夫”,想起“修法度以強國”的雄心,想起自己要做姜子牙的決心。面對讒言,面對“流放三千裡”的苦難,他胸中雖有治國平天下的壯志,但他躊躇,他徘徊,望着漫漫江水,他選擇了永沉江底。這樣的苦難,屈原始終沒能渡過去,始終放不下。

江水滾滾,我又來到古戰場赤壁。這裡積蓄着蘇轼的郁憤。自貶黃州後,他每日“舉匏尊以相屬”,遊于赤壁之間,自得其樂,于是赤壁成了蘇轼的赤壁。

舉酒屬客,蘇轼陷入了沉思:這就是我要的生活嗎?改革明顯有弊端,當權者卻一再堅持,雖然自己強烈反對,但也無濟于事,最終落得個被貶黃州。更可恨的是那無中生有的“烏台詩案”,險些丢了自己的性命。那皇帝谪貶的敕令,那洛陽親友的牽念,于是便落到黃州,遊于赤壁之下。

面對這樣的苦難,蘇轼沒有像屈原那樣絕望,而是若有所思。斟酒一杯,臨江而酌,祭奠那已去的英雄和自己的往昔。他決定不再耿耿于懷,不再悲觀,既然不能效忠于朝堂之上,那就造福一方吧!後來,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頓悟,在黃州,他興修水利,獎勵耕織,清廉從政。黃州百姓為了紀念這位父母官,為他修建祠廟。面對苦難,能選擇堅強,這是何等的偉大!

面對挫折與苦難,屈原選擇了逃避,選擇了消極,選擇了死亡,他的愛國之心雖然日月可鑒,但終沉汨羅。蘇轼就不一樣,他選擇了正視,選擇了積極,選擇了生存,他的愛國之心世人可證。其實,生命的劫難在所難免,關鍵是你選擇“渡”與“不渡”,隻有渡過難關,才有希望。

無論生命中遇到怎樣的苦難,我們都應當勇敢面對,渡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