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确定世界中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筆記

《不确定世界中的理性選擇:判斷與決策心理學》筆記

1、理性決策

理性決策滿足四個标準。簡單來說就是根據自身的所有條件和認知,能判斷出所有結果和每個結果出現的機率,且不同的選擇可以适應哪些不同的情況并産生什麼樣的後果。

  1. 基于決策者目前的資産,包括金錢、生理狀态、社會關系和感覺。
  2. 基于選擇可能的結果;
  3. 當結果不确定時,可用機率論去評價結果的可能性;
  4. 在與每一個選擇的可能結果相聯系的機率、價值和滿意度限制下,理性的選擇應具有适應性。

沖突思維就是一種非理性思維,不能既對又錯。是以在做決策的時候,一定要在自己有假設預判的情況下做出選擇。

在工作彙報的時候或者自己人生重要抉擇的時候,糾結就是一個典型的沖突思維。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人生價值取向,然後對可能的決策路徑及其後果進行精确的梳理,随後才能理性地進行決策。

舉一個例子來說,當下很多職場人士經常在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

  • 是否要離職創業?
  • 什麼時候離職創業?
  •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具備創業的條件?

按照理性決策的思維模型,可以這麼來分析這個問題。

首先,列出所有可能的決策路徑,

  1. 獨立建立創業公司;
  2. 作為早期公司合夥人加入創業公司;
  3. 作為前期小合夥人加入初創公司;
  4. 作為普通員工加入早期創業公司
  5. 加入小公司作為技術負責人

然後,列出對應各個決策路徑所需要的前置條件,例如,

  1. 團隊組織管理
  2. 項目管理
  3. 企業财務
  4. 投融資決策
  5. 總結概括及宣傳能力
  6. 人脈圈積累
  7. 核心技術了解
  8. 家庭可支配流動資産是否充足
  9. ....

可以看到,不同的決策路徑,對決策者目前的資産,包括金錢、生理狀态、社會關系和感覺的要求是不同的。決策者這個時候要思考的問題就隻有一個了: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想要走哪條路?

這一系列步驟都完成後,決策就基本完成50%了,接下來就是實施步驟,如果能力已經滿足,則直接實施,如果條件還不成熟,則需要針對性地進行補足。

2、決策過程

決策的過程,一般推薦決策樹模型。

從理性角度看,沉沒成本不應當影響我們未來的決策。

線性模型預測要好于臨床專家,三個“假設性”原理可以解釋:

  • 數學原理:數學原理是指個體變量間的單調關系和單調(順序的)互動作用都近似于線性模型。
  • 自然原理:自然原理是指大多數互動作用都是單調的。
  • 心理學原理:心理學原理是指人們很難同時注意到刺激或者情景中兩個或者更多非可比的方面,常用的就是錨定-調整(比如先注意到一個線索測試分數,再看第二個GPA等等)

不論是随機的、系統的或者是自舉引導式的模型,他們的預測力都普遍高于訓練有素的專家。對如何選擇的實用性建議:隻有數字才是真實的,不管這些數字品質的好壞。——是以還是多用MECE來做決策,不要憑直覺。

3、錨定與調整效應

人們做判斷的基本政策:錨定與調整,但後面調整時的基本偏差有“調整不足”或者“首因效應”。錨定政策的選擇也會不一樣,則會有“随機一緻性”效應(給個随機數字,然後做出判斷,判斷受随機數字影響),即便非常專業的人士也會受到後者的影響。在談判中,也可以設定錨定值範圍,因為“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多”。

在做判斷的時候,還會有“自我錨定”:也即人們傾向于從自己的角度推測他人;“今為古錨”:錨定和調整會嚴重影響我們的記憶,盡管這種記憶是一種“回憶”實際發生什麼的内省過程,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我們現有的信念和感受為“錨”的。——記憶是不可靠的。

在啟發式判斷中,人們會受到一系列的心理偏差的影響,例如:

  • 記憶可得性
  • 記憶中的偏差樣本
  • 記憶的抽樣偏差
  • 想象可得性
  • 相似性思維(而非機率性思維)
  • 代表性思維
  • 比例規則所影響和主導。

要想逃離這種“被現成性所主導”,并思考那些經驗中并不明顯的事物和關系時,意志力和訓練必不可少。——再次說明記憶不可靠。

基于解釋的判斷:人類都喜歡好的故事。想象力對我們的思維、情感和行動起着決定作用。如果一個故事的内部情節能夠建構出良好的整體架構,如果它與我們熟悉的叙事圖式比較比對,那這個故事就容易使我們相信。導緻高估主要因為:組合時間被因為錨定-調整的判斷政策高估;想象力促使高估;在很多領域,當一些戲劇性的巧合發生,人們傾向于去關注、重複和記憶它們,緻使可得性增加,進而導緻人們放大和高估聯合事件發生的機率。是以在司法情景中,越好的故事勝訴機率越大。在針對自身時,心理治療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心理學家和自身一起創造了一個生活故事。自傳體記憶會受我們目前的态度、信念和情緒支配。人們傾向于認為“接下來一年中,因為加利福尼亞地震引發洪水而造成1000人溺死的機率”比“接下來一年中,加利福尼亞州有洪水而造成1000人溺死的機率”大,因為有因有果,更加具體的故事更有說服力,這就是合取機率謬誤,但邏輯上,越是具體的事件發生的機率越小,但卻通常被認為比範圍更大、更抽象、更可能出現的事件發生的機率更大。

#後見之明#,關于抑郁的研究挑戰了成年後的心理問題是由于童年的不幸經曆造成的這一論斷。受到情緒的影響,記憶會産生偏差,那些痛苦的成人更傾向于回憶童年的痛苦事件。并且,如果一個人相信目前的問題可以在童年找到根源,那麼這一信念本身将會作為一個組織原則,更大程度的歪曲記憶。後見之明的偏差記憶強化了“三歲定終身”這一生命發展理論。——這非常重要,成年人的問題,不要把鍋甩給原生家庭。

4、偶然與因果

世界是機率的或者随機的,而我們傾向于用因果關系将不同僚物粘合在一起。

趨均數回歸:成功和不成功的企業,最終都會走向平庸。我們不可避免的對回歸效應視而不見,會帶來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對解雇教練或CEO來獲得成功的幹預方式過度自信(表現太差,下次就不會表現這麼差,是以并不一定是換人的原因,因為解雇一般是在表現最差的情況下發生的)。是以應對回歸效應的理性方式,應該是比較預測值和實際值。

5、不确定性

自我施加的外部限制實際上更能增加自由度,因為它能使我們從一些可以預見的,讨厭的内部限制中解脫出來。

如果做判斷時能夠退一步做外部觀察,并從整體分布和機率的角度來思考,即便這一思考隻是定性的,也能使判斷更為準确。若能基于系統收集的資料和機率論中的定量規律來思考,效果就會更好。是以在做一些判斷時,最好可以窮盡所有的選擇及其機率,并根據我們所需要的情景進行判斷,也即使用決策樹和機率樹。貝葉斯定律舉例:肇事車輛如目擊者所言是綠色的機率有多大?用p(綠色/目擊者說“綠色”)計算。

很多時候,仔細思考我們重視什麼,最想規避哪種錯誤,就能提高決策水準。

6、對後果的評價:基本偏好

“好的事物會使人生膩而壞的事物會逐漸更新”

心理學證明實時判斷中,評價性反應發生很快,通常在認知識别發生之前,甚至直接代替認知識别(我們的心有他自己的道理,而我們的理性對這種道理通常一無所知)。

情緒在決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價值曲線的邊際報酬遞減定律:不僅适用于感覺強度,也适用于金錢和财産對個人的效用(包括決策效用和體驗效用),而且對價值函數來說,損失部分比收益部分更陡。相對于絕對數量,我們的感覺器官對變化或者數量差異更敏感,當我們對一種屬性進行反應時,比如溫度、亮度等,過去經驗或者目前情景會使得我們尋找新的參照點(前面說的錨定-調整),根據新的參照點,可能就有不同的刺激結果,非感官的次元也一樣,比如财富、健康和聲望等。

此定律還造成這樣一種情景:對負性結果來講,任何賭博性選項都會相對沒那麼負性,用效用來衡量,都會比相應的确定選項更有價值。而對于正性結果來說,任何賭博性選項與的确定性選項相比,都會價值更低。

錯誤的預測自己在未來的行為,歸因于“熱冷共情差距”,也即人們不知道處于不同的情緒狀态時,他們的感覺對他們自身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評價過程的伴随情緒會讓我們的評價出現難以預想的偏差,伴随情緒是在決策時體驗到的情緒,它和決策本身毫無關系,既不涉及到決策效用,也不涉及到體驗效用。是以,情緒不僅給決策者傳遞“好或者壞”的資訊,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指揮”個體的行為。

7、從偏好到選擇

選擇太多的時候,消費者在進行比較的時候很費力,消耗了大量的認知資源,而且選擇過程非常不愉快,是以他們幹脆就不去選擇。——在物質非常豐富的當代,給消費者的應該是減法而不是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