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雖然人工智能正在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對于世界難題——地震預測,它到底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當地時間24日淩晨3點36分,意大利中部城市佩魯賈東南76公裡處發生6.2級地震,造成249人的死亡,超過380人受傷。而在相隔幾小時後,緬甸中部城市密鐵拉以西一百三十多公裡附近發生6.9級地震,造成3死2傷的局面。

在自然災害面前,人總是那麼的渺小。雖然各國都在往地震預測這個方向努力,但結果都是收效甚微,畢竟傳感器不能深入地下,而光靠地表的檢測,對于預測而言是萬萬不夠的。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生活中幾乎在各個方面都能看到它的影子。而作為目前最牛掰的存在,它是否也可以對地震進行預測?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最靠譜:雲服務+大資料,全方面分析微觀前兆

地震的微觀前兆有很多,包括地面的變形,地球的磁場、重力場的變化,地下水化學成分的變化,小地震的活動等,這些都是需要專業儀器來進行監測的。

但是,随着每天資料的變化,大資料的分析工作就變得日益沉重,這個單靠人工完成是件不可能的事情,更何況還要與縱向、橫向的資料相結合。

在此方面,雲服務不妨為一個最佳選擇。現如今,像谷歌、亞馬遜等科技公司都推出了自家的雲服務平台,其所提供的資料庫、雲分析等服務,恰恰符合了内容龐大的資料分析,而且效率也是杠杠的。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最科學:加載機器學習,預測闆塊運作路線

地震的成因有多種,其中以由于深處岩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構造地震次數最多,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這類地震起源于闆塊構造之間的碰撞、擠壓等因素,因而需要将闆塊的運作路線掌握手中。

此前,MIT人工智能實驗室曾經發明一套算法,在用600個小時的視訊對該算法進行訓練後,它已經能夠對接下來5秒出現的目标進行預測。如果進一步對該算法進行訓練,提高它的成功率以及延長預測的時間,那是不是就可以對闆塊的移動路線進行預測,進而預測它發生碰撞、擠壓的時機,為地震的發生進行預測?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最接地氣:用傳感器充當“耳目”,準确把握宏觀前兆

由于宏觀前兆往往在臨近地震發生時出現,是以,了解它的特點,學會識别它們,對地震預測、防震減災有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井水的升降、變渾,動物行為反常,地聲、地光等現象。

對于這些現象,人們多是用眼睛、耳朵去進行觀察,而傳感器就相當于人工智能的一雙“眼睛”或“耳朵”。比如說用傳感器感應地光的光線、地表之下的聲波傳動,這些簡直就是小菜一碟!

在感應到後,傳感器便可把這些資料傳送給資料背景,進而進行地震分析,預測地震的可能性。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最無厘頭:投放仿真 機器人 ,打入動物内部

動物能夠感覺地震的說法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373年,在一場大地震把希臘的海利斯城(Helice)夷為平地之前,很多人看到老鼠、蛇和鼬紛紛遷出城外。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地質調查局曾對此發起一項研究,結果“沒有找到二者間可信的聯系”。雖然多數科學家都不相信“動物可以預測地震”的說法,更是将堅持這種說法的幸存者判定為患了“心理聚焦效用”。

不過,沒找到可不代表聯系的不存在,我們要抱着“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畢竟在2009年意大利的一天,當地的蟾蜍紛紛離開池塘,而在這異常之後沒幾天,就發生了拉奎拉地震,這其中的“巧合”不得忽視。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動物的感官是人類無法企及的,因而有時候還是相當具有可信度的,可世界那麼大,單憑現在的技術要想處處監測到是不可能的。但是,不要輕易灰心,仿生機器人的出現為這個計劃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可能性,比如希臘研究員發明的一種章魚機器人,在實際測試中,它可是成功騙過魚類。因而,為了提高地震預測的可能性,不妨在世界各地投放一些仿生機器人,當群體發生異常時,将資料傳回到衛星,進而進行預測。

當然,考慮到成本的問題,仿生機器人可以做成老鼠、蛇、魚等體型嬌小的動物,而鑒于群體相處的問題,在投入前最好對機器人的語言系統進行訓練,以防遭到動物群體的排斥。

有了這四個“最”,AI或許可以成功預測地震

以上隻是鎂客君的一些想法,不管是吃瓜群衆,還是磚家,請輕噴。但是作為技術最為先進的

人工智能

,在地震預測方面必須還有許多上升空間。

去年,IBM宣布隊Watson進行預測地震、火山的教育訓練,雖然不知目前的進展如何,但這也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地震預測領域跨出的第一步。對于該研究項目,鎂客君覺得倒可以期待一下,隻不過,希望到時候的美利堅帝國可以“大方無私”一點,不要這樣那樣搞什麼“陽謀陰謀”之類的。

原文釋出時間:2016-08-26 12:30

本文作者:韓璐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