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會聽到許許多的聲音,清晨,鳥兒在枝頭鳴叫,那是在催促我們快快起床;街道汽車開得飛快,那是在提醒我們走路要小心;學校朗朗的讀書聲,那是在告訴我們新的一天學習生活就要開始了……
可是在這麼多的聲音中,我們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種聲音:
大自然的聲音。
在不久前,著名主持人柴靜在中央台做了一檔紀錄片《穹頂之上》,這個紀錄片記錄下來了柴靜這些年來,所走訪中國污染最嚴重的幾個城市,同時也告訴我們霧霾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大,而中國的污染卻又是多麼的嚴重。
這檔紀錄片在社會中引發了不小的熱潮,同時也使許多人思考人與環境的關系。
我記得奶奶曾經對我說過,在她們小的時候,因為家裡窮,放學後都要去山坡上放羊,但是家裡都不會給她們帶足夠的食物,是以當她們餓了,就去樹上摘野果子吃,渴了就用手捧着溪水喝。“那個時候,日子雖然苦,但是吃的東西很幹淨,果子不打農藥,溪水也特别清。”奶奶說。我用手托着下巴,看着窗外,幻想着奶奶的生活。她們那時多好呀,不像我們現在,從菜市場買回來的菜不知道撒過多少農藥,上過多少有毒化肥了。現在看到一條河,上面漂浮着許多垃圾,别說是捧着喝了,連碰一下都覺着惡心。
其實不光是城市受累,就連一向“溫順”,被人們稱為“母親河”的黃河,現在也出現了大問題:
由于黃土高原的植被破壞嚴重,導緻土質疏松,一下大雨,雨水就會攜帶大量的泥沙加入黃河的“大部隊”,使黃河成為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又因為長江中下遊地區地勢平坦,河面開闊,使泥沙大量沉積,漸漸形成“地上河”,對兩岸人民有很大威脅。
可是這些事情都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說:
如果我們每天出行都堅持步行、騎自行車的話,不僅能減少汽車尾氣的排放,也能鍛煉身體;如果菜農在施肥時采用科學的方法,這樣既能使土地的肥沃,也能減少對人體的傷害;如果我們每年每人都在黃土高原多種一棵樹的話,那麼若幹年後,黃土高原将會擁有一片郁郁蔥蔥的森林。
我記得一本書上寫:“人如果聽不到大自然的聲音,那麼百餘年後,大自然将聽到人的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