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作者:書蟲遊世界

2020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15本書

2019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15本書

2018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15本書

2017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十本書

2016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十本書

2021年,我先後失去兩位親人:母親和嶽父。父母在時總覺得自己還年輕,從未意識到死亡離我有多近。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接連失去兩位親人後,我一下子覺得自己老了,從此失去了那道溫暖而有力的屏障,不得不直面死神。帶着這樣的心情,當我讀到文學大師們的某些經典段落時似乎比以往更易受到觸動,有時竟獨自潸然淚下,但這些名著給予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悲傷和回憶,更是反思和奮進的動力。我也希望下面的這些讀後随感能給更多人帶去思考和力量。

“每個人都要輪到去登上千古長存的受難的高崗。每個人都要遇到千古不滅的痛苦,抱着沒有希望的希望。每個人都要追随着抗拒過死,否認過死,而終于不得不死的人。”

“我願成為那座埋葬你的墳墓,

使我的手臂可以永遠抱着你。”

1. 《失樂園》

作者:約翰·彌爾頓(英國);譯者:朱維之;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這是一部蕩氣回腸的神話史詩,描繪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因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園的故事。作為起因,故事向前延伸到撒旦因不滿上帝專權和立神子攝政而率三分之一天使反叛,被鎮壓後潛入伊甸園化身為蛇誘惑夏娃吃下知識樹上的智慧果。作為後續,故事向後又通過天使帶亞當上山目睹幻像,展現人類繁衍生息的跌宕曆程,直至救主耶稣的出現。

上帝建立的伊甸園相當于為亞當夏娃劃定的舒适圈,人在其中可盡享榮華,條件是不可食知識樹上的智慧果,換句話說隻可渾渾噩噩生活,一心敬拜上帝。上帝為何如此怕人獲得智慧呢?因為他想要的隻有贊美而容不得半點質疑。夏娃在摘食禁果前曾有這樣的思考:“不知道善,便不可能得到善,得而不知也等于完全沒有得到。說明白些,為什麼單禁止知識?禁止我們善,禁止我們聰明!這樣的禁令不能束縛人。如果死用最後的羁絆束縛我們,那麼我們内心的自由有什麼用?”可見詩中的夏娃并非因一時欲念而偷食,而是思考後的行動。亞當雖責備夏娃,但他因愛而選擇接過夏娃手中的禁果,“和你相伴而死,雖死猶生。”為了智慧和愛情,他們主動選擇大膽破圈、向死而生。如果一個“樂園”隻能蒙昧而受限地過活,失去又何嘗不是件好事呢?

撒旦是詩中的又一亮點,在反叛失敗後他激情演講:“我們損失了什麼?并非什麼都丢光:不撓的意志、熱切的複仇心、不滅的憎恨,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讓的勇氣,還有什麼比這些更難戰勝的呢?”他太了解上帝了,是以才想出絕妙的複仇計劃:“使他後悔并毀棄自己的作品”。相比之下,那些順服的天使不僅自己對上帝唯命是從,還勸亞當“你該滿意于他所給的東西...隻須思想有關你和你活着的事。”如果上帝隻允許衆生在愚昧的環境下盲目忠君,那麼我想說撒旦才是覺醒的真正英雄。

2. 《約翰·克利斯朵夫》

作者:羅曼·羅蘭(法國);譯者:傅雷;春風文藝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一百二十萬字的鴻篇巨制,從主人公的出生、成長、戀愛,到逃亡、奮鬥、再逃亡,成功、失敗、再成功,直至看淡、心平氣和地離開人世。能把人生寫得如此透徹細緻、思想表達如此深刻真摯,放眼整個世界文壇恐怕也沒有幾部。

小說主人公是個敢愛敢恨的音樂家,他豐富的感情經曆,使這部小說幾乎成為一部愛情教科書。這其中有青春期少年之間短暫爆發的像愛情一樣的友誼和甜蜜、有蔑視門當戶對觀念而終被其擊倒的現實與殘酷、有懵懂之中欲嘗又止卻無果而終的青澀與遺憾、有被情色小魔女戲耍的懊惱與傷痛、有可以互訴衷腸卻無緣一生相伴的臨時港灣、有在孤獨中被欲望誘惑而做下蠢事的背叛與絕望、也有心心相印卻無肉體結合的柏拉圖式愛戀與神合。作者對每一段戀情都描寫得那麼鮮活細膩,讓人覺得那些人物就活在我們身邊,而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

小說不僅情節曲折動人,思想高度亦令人折服。作者對主人公遊走的德法瑞意四國毫不客氣地展開批評,同時也毫無保留地表達愛意;對真理的洞見與直言絲毫不影響他對人類弱點的了解與同情。從這個角度說,這部小說就是一部充滿智慧與寬容的人生教科書。“人的精神非常軟弱,擔當不起純粹的真理;必須由他的宗教,道德,政治,詩人,藝術家,在真理之外包上一層謊言。這些謊言是适應每個民族而各個不同的:各民族之間是以那麼難于互相了解而那麼容易彼此輕蔑,就因為有這些謊言作祟。真理對大家都是一樣的,但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謊言,而且都稱之為理想;一個人從生到死都呼吸着這些謊言,謊言成為生存條件之一;唯有少數天生的奇才經過英勇的鬥争之後,不怕在自己那個自由的思想領域内孤立的時候,才能擺脫。”毫無疑問,羅曼·羅蘭就是這樣的奇才。

3. 《名人傳》

作者:羅曼·羅蘭(法國);譯者:傅雷;作家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這是一本由三位名人的傳記組成的集子。說是傳記,其實内容并不詳盡,少有細節和想象,倒是對資訊來源标注得十分細緻,更像是作者搜集人物生平、書信和他人回憶後總結的筆記,以及對人物思想和作品做出的分析。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分立于音樂、雕塑和文學領域的巅峰,羅曼·羅蘭一定特别崇尚于苦難中誕生的英雄氣概,尤其是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是以才選擇了這樣三位巨擘。

在《貝多芬傳》中時刻激蕩着主人公與命運抗争的亢奮,永遠狂風暴雨卻從來不曾低頭。“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

米開朗基羅一生疲于工作,癡迷他熱愛的雕塑,卻又被迫接受繪畫的委托,還要在這原本不擅長的工作中創造不朽,便是達成了也不快樂。他總在絕望中戰鬥,于孤獨中守信,卻無奈留下許多未竟之作。對于心愛之人,“他要成為他的鞋子,把他的腳載着去踏雪。”對于奸佞之人,他報以輕蔑的微笑,“不值得去打擊他們,因為對于他們的勝利是無足重輕的。”

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卻想為農民服務,“以愛的直覺透入他們的心”;他在戰場上,“和死正對着”,卻寫出“一種抒情的美”;他信仰基督卻不奉其為神,隻将其“當作聖賢中最高的一個”,與釋迦牟尼、孔子并列;他看到群眾的慘狀,認為“他們的痛苦與堕落似乎是應由他負責的”,即便自己一生功成名就,卻始終“為良心的責備所苦”。這一切歸結為一點,便是博愛。

羅曼·羅蘭塑造了三位巨人,而他自己的偉大之處在于:“絕不會造成不可幾及的英雄範例......世界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便是注視世界的真面目——并且愛世界。”

4. 《哥拉·潑泥翁》

作者:羅曼·羅蘭(法國);譯者:許淵沖;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就像去年無法相信福樓拜寫出《薩郎寶》一樣,看過《約翰·克利斯朵夫》和《名人傳》也不敢相信《哥拉·潑泥翁》是羅曼·羅蘭的作品。完全不同的風格,古典與現實、嚴肅與活潑,在這些大文豪手中竟能駕輕就熟、切換自如。

在寫過幾位大人物後,羅曼·羅蘭将視線轉向自己家鄉的小市民,一位活潑樂觀的老木匠。他與老婆吵鬧半生,在她臨終前還說着俏皮話,直到他“抱住她的顫巍巍的、蒼老的頭,真心真意地吻她”,而她留着淚檢讨自己的壞脾氣後說“但這卻是因為我愛你”,雙方的和解化為永恒。他疼愛自己的外孫女,抱着她講故事,當他不聽勸爬高摔斷腿時,外孫女跑來對他說“你不聽話,爺爺,這是活該!”那嗲聲嗲氣的淳樸可愛,真實得讓人忍俊不禁。最精彩的還是他與老情人相見,回憶起年輕時的矜持懵懂、賭氣任性,一切都是以而錯過,一句“我從前愛的是你”,一句“我早就知道了”,讓所有的美好都定格在那段青蔥歲月。

老木匠是個天生的樂天派,看似聽天由命,卻有一顆向往自由的心。在爆發騷亂時,他冒着生命危險率領群眾抓了玩忽職守的議員,趕走搶劫的土匪。瘟疫中雖然自己的房子被燒毀,卻不願住進兒女家,直到自己蓋房時摔斷了腿。在接連失去了老婆、房屋、銀錢,還有兩條腿後,他卻說“你失掉的東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為心靈會創造你所缺少的東西;修剪了枝葉的樹木不是長得更高嗎?我有的東西越少,我的生命就越豐富......”這種正直勇敢、樂觀豁達、熱愛自由的精神,不僅是羅曼·羅蘭家鄉百姓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是屬于全人類的。

5. 《黑色方尖碑》

作者:雷馬克(德國);譯者:李清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故事發生在1923年,一戰的失敗給德國以重創,馬克的飛速貶值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小說描寫的正是這期間為生存而苦苦掙紮的各色人等。不過,作者并不想在此訴苦,他既沒有圍繞某個中心事件,也沒有塑造某個高大形象,而是用他擅長的黑色幽默将關注點引向普通群眾和吃喝嫖賭這些俗事瑣事。

面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困境,許多人不是反思曆史錯誤,而是燃起民族主義。這是一群特别愛唱國歌的人,他們将不愛國的罪名加到别人頭上,并以此為由殺死異己。除了民粹分子,作者還對教會展開抨擊,因為他們“曾以上帝和對人類的愛的名義,祝福這場戰争,并為這場戰争揭幕。”更可笑的是“我們必須尊重他的信仰,而他無須尊重我們的無信仰。”就像有些人聲稱代表你,而你卻無權拒絕。

小說中有很多帶有象征色彩的描寫,比如黑色方尖碑,作為墓碑公司成立之初購買的鎮店之寶,被退伍上士天天撒尿洩憤,最終賣給一個妓女作墓碑,似乎象征了對傳統的破壞和颠覆;主人公常去的精神病院被描寫得像個世外桃源,他與病人伊莎貝爾聊天更像在探讨人生哲學,反襯出現實社會也許才是一座真正的精神病院。

6. 《凱旋門》

作者:雷馬克(德國);譯者:朱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二戰前夕的巴黎,受納粹迫害流亡至此的德國醫生拉維克在救助來此謀生的“巴漂”意大利女演員瓊的過程中萌生戀情。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愛情既可以是一種慰籍也不啻為一件奢侈品,當不同的愛情觀碰到一起又無法互相妥協,便産生了悲情。

拉維克說:“彼此相愛,乃是至高無上的事情,這是一個奇迹,也是世間最自然的事實......沒有了愛,一個人便隻能算是一個告假回陽的死人,充其量隻是一些年歲,一個随便什麼名字,跟死了完全一樣。”愛情是他不敢輕易觸碰的東西,為此他可以忍受孤獨。而瓊則不能容忍孤獨,“我需要狂熱!我需要一個人對我瘋狂!我需要一個人,沒有了我便不能夠生活!”她要享受床第之歡,她要體驗征服之感。這仿佛神聖之愛與世俗之愛,前者注重精神更忠貞,後者耽于肉體多濫情。結局注定是悲劇,往狠了說就是作女最終把自己作死了。一個什麼都想要的人,很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小說的整體色調是灰暗的,國際旅館中的各國難民,私人診所裡的各色病人,妓院夜總會的妓女老鸨,每個人都為生存而頑強努力着,其中蘊含的人性光芒與污點,讓人一覽無餘。特别感慨的是小說中談到了讀書:“在最初幾年裡,他是從來不看什麼書的,因為比起實際發生的事情來,它們顯然是太無生氣了。可是現在,它們變成了一道牆,即使不能夠防禦,至少也可以撐撐手。它們固然沒有多大的幫助,可是在驅入黑暗的時候,它們可以使人不會完全絕望。那就夠了。曾經産生過的那些思想,今天已經被蔑視被嘲笑,然而既然産生出來了,而且還會流傳下去,也就夠了。”是啊,雖然是暗夜微光,可那畢竟是光,而且還會一直亮下去,比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要長。

7. 《愛與死的年代》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開始以為是《西線無戰事》的“二戰版”或“東線版”,其實這部小說的側重點不在戰場而是在後方。主人公格雷貝爾從前線休假回鄉,發現家鄉已被炸得滿目瘡痍,更可怕的是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的納粹黨員和秘密警察,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無處不在的監控和告密讓人身心俱疲。“這一次是走上一條不同的前線,既沒有大炮,又沒有步槍,但是危險卻不見得少些。”在尋找父母下落的過程中,格雷貝爾與失去父親的鄰家女孩伊麗莎白患難生情并最終結為夫妻。隻可惜假期結束,格雷貝爾不得不再次投入到他痛恨的戰争中。

這部幾十年前的小說,如今讀起來一點兒都不過時。刻畫人性的東西總是具有普世的意義。作者悲傷的正是我們的命運之悲,愛戀的也正是我們的難舍之愛。在時代的裹挾中,多數人無法逃離,隻能默默忍受,但是每個人依然能做出自己的選擇,而曆史終将給予公正的評判。

一本書也許不會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但它卻能讓我們對生命的曆程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8. 《德米安》

作者:赫爾曼·黑塞(德國);譯者:姜乙;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很怪誕的一部小說,充滿神秘主義色彩,但同時又很“黑塞”,以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展開一場複雜的哲學思辨。

故事講的是少年辛克萊的成長經曆,他彷徨于兩個世界:父母營造的“光明世界”和鄰居壞孩子們生活的“黑暗世界”。他在黑暗世界受人訛詐,被年長幾歲的德米安解救。從此德米安成為他成長的領路人。通過德米安,辛克萊學會了集中意志去實作目标、學會了思考正當與禁忌的變化。青春期的辛克萊陷入叛逆并為幻想中的貝雅特麗齊所苦惱,又是德米安的點撥喚醒了他。

“鳥奮争出殼。蛋就是世界。誰若要誕生,就必須毀掉世界。鳥飛向神。神叫阿布拉克薩斯。”因為不贊成專斷,德米安大膽質疑對上帝的敬拜,“要麼敬拜一位亦是魔鬼的上帝,要麼必須在敬拜上帝之外,還要敬拜魔鬼。而這位阿布拉克薩斯,就是一位既是神又是魔的上帝。”

書中還提到兩位“領路人”,代表了另兩種類型。一位是辛克萊的同學,對辛克萊盲目追随,之是以稱他為“領路人”,是因為“他的突襲和糾纏,總為我帶來啟示。”另一位是擅長說教的管風琴師,辛克萊認識到“他給予我的,正是他無法給予他自己的。我被他領上一條必然超越他的路。走這條路,我必将背棄他。”

黑塞借一位少年之口講出了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思考:人們對權威的尊崇隻能使自己固守在“光明世界”,隻有挑戰權威、洞察“黑暗世界”,才有可能進步。他在書中引用《聖經》裡雅各與天使摔跤時說的話“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這也許是人類第一次挑戰天使,态度之大膽和堅決,令人瞠目。

9. 《鼠疫》

作者:阿爾貝·加缪(法國);譯者:李玉民;漓江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小說描寫北非小城奧蘭爆發鼠疫封城後,城内居民抗疫自救的故事。作者無意撰寫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不想傳達一種悲觀無助的傷感情緒,而是像曆史學家那樣,“既不惡意地大張撻伐,也不極盡誇飾之能事。”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叙事,反而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感和象征意義。

封城的決定做得很艱難,盡管醫生們已在初期努力讓省長了解“即使沒有鬧鼠疫,也應該實施鼠疫流行期間所規定的預防措施”,但上級政府卻一拖再拖,直到死亡人數驟增後才宣布封城。“最可恨的惡行就是愚昧無知的行為,自以為無所不知,因而自賦權力殺人。”

疫城内的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全心投入治療的裡厄醫生、積極組織衛生防疫隊的塔魯、任勞任怨的志願者格朗,也有千方百計想逃出城的記者朗貝爾、因走私而發了疫情财的科塔爾。作者沒有把獻身衛生防疫組織稱為“豐功偉績”,“隻因他們知道那是唯一可做的事情”;也沒有指責想逃出城與戀人重聚的朗貝爾,認為“去追求幸福并不可恥”,給人的感覺既冷靜又充滿溫情,與那些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大褒大貶的做法完全不同。

經過十個月的抗疫,奧蘭人民終于取得勝利。然而裡厄醫生卻“念念不忘這種歡樂始終受到威脅”,“鼠疫杆菌不會滅絕,也永遠不會消亡,這種杆菌能在家具和内衣被褥中休眠幾十年,在房間、地窖、箱子、手帕或廢紙裡耐心等待...”用小說結尾處一位老人的話說,“說到底,鼠疫究竟是什麼呢?鼠疫就是生活,不過如此。”

我一直在想,這裡的鼠疫象征什麼呢?生活中的難,抑或人性中的惡,從這個角度說,鼠疫的确潛伏在我們社會的每個角落,乃至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可以靠制度和修養來抑制,卻無法根除。

10. 《緬甸歲月》

作者:喬治·奧威爾(英國);譯者:馮軍燕;遼甯人民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喬治·奧威爾一貫的譏諷口吻,用來寫關于人性的故事,其實表達的是一種無可奈何。許多生活在冷酷的現實世界而内心稍有正義感的人幾乎都曾遇到這樣的糾結:“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而丢掉整個世界能有什麼好處?”這是靈魂的拷問,是人性的掙紮,每一個糾結者都因自己的每一次選擇而不同。

20世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緬甸,白人至上的觀念讓每個在本國混不下去的英國人到這裡都成了人上人。小說主人公佛洛裡就生活在這樣一群醉生夢死的同類中,雖為極少數能發現緬甸之美的英國人,卻因無人分享和無力改變而感到無比孤獨、無聊和堕落。在幫助自己在緬甸唯一的朋友,一位印度醫生加入白人俱樂部一事上,他内心反複掙紮,相對于拒絕同僚,“侮辱自己的朋友畢竟更容易些”。他渴望愛情,但自卑與懦弱恰好遇到了英國女孩伊麗莎白的勢利與輕浮。

結局是悲劇性的,惡人和小人都得逞了,“他們生活得很幸福”,這也許就是現實中的必然,否則類似的事就不會持久地發生下去了。我們期望命運能報應惡人,恰恰是因為我們自己無力去做;我們詛咒他們死後下到地獄,也恰恰是因為我們無法親眼見到他們在活着的時候受到應有的懲罰。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每一次選擇:良心的選擇。

11. 《坎特伯雷故事》

作者:傑弗雷·喬叟(英國);譯者:方重;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初讀這本書,感覺就是小時候看的《故事會》的水準,三十幾個前往坎特伯雷朝聖的香客基本上每人講一段故事。故事本身簡單通俗,有些直接取材于民間傳說,倒很符合講故事者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直到讀完全書回過頭來結合譯者序言再細細品味,方才認識到此書的價值。

喬叟所在的14世紀英國,教會用拉丁語,宮廷貴族講法語,英語相當于民間土話。他用這樣的語言進行詩歌創作,對英國文學的貢獻相當于但丁之于意大利文學,是裡程碑式的,而這部作品在思想性上的突破也極為大膽。

讓我比較吃驚的是在一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中,作者對女性思想甚至女權主義的描繪一點都沒有貶斥。最突出的一篇是巴斯婦的故事,這位結過五次婚的女人從不為亡夫守節,主張婚嫁自由。她40歲喪夫後看上一個20歲“潔淨嫩美”的青年,婚後偶有龃龉卻能馭夫成功。她講的故事是一名年輕武士犯罪後被罰尋找“女人最大的欲望究竟是什麼”答案,為尋得答案被迫娶了一個又老又醜的婆婆。而在另一篇梅利比的故事中,賢妻明事理、擅勸誡,幾乎成了丈夫梅利比的人生導師。

同樣的,在一個宗教權力至上的社會,作者對無恥教士的刻畫居然毫不留情。赦罪僧的故事便是如此,這位教士直言不諱自己的騙錢術,“假借聖潔之名,裝出虔誠的臉,卻從臉皮下噴出毒液來”。而法庭差役講的另一個故事,則揭露了遊乞僧的虛僞,并且狠狠地羞辱了一下遊乞僧。

不趨炎附勢,勇于揭露現實;不媚俗,敢于挑戰當時所謂的“公序良俗”,放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是難能可貴的。

12. 《日瓦戈醫生》

作者:帕斯捷爾納克(西班牙);譯者:蘇雲;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小說描寫了俄羅斯20世紀初的一段苦難曆史,接連不斷的對外戰争和國内革命拖垮了曾經強大的帝國。男主人公日瓦戈童年失去父母後被寄養在親戚格洛梅柯家,與格洛梅柯的女兒冬尼娜青梅竹馬,醫科畢業後結為夫妻。女主人公拉拉中學時被母親的保護人柯馬洛夫斯基誘騙上床,悔恨的她開槍欲殺這個老色鬼未果,之後嫁給帕沙。一戰爆發後,帕沙在戰場失蹤,拉拉邊做護士邊在戰場尋夫,與戰地醫生日瓦戈相遇。十月革命後,日瓦戈家被瓜分,生活極度貧困,一家人逃到鄉下。日瓦戈在那裡又遇到拉拉,二人發展出地下戀情。内戰中,日瓦戈被遊擊隊抓去做軍醫,當他逃回時家人已被流放到國外。為了保護拉拉母女,日瓦戈同意柯馬洛夫斯基将拉拉帶到遠東,他自己孤身回到莫斯科,最終病死街頭。

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命運多舛,每每看到希望又很快陷入困境,而大背景中的老百姓更是民不聊生,許多村莊被紅軍和白軍輪番蹂躏,成為戰争與政治鬥争的犧牲品。描寫祖國所經曆的苦難,并不代表作者想醜化什麼,相反,可能正是他愛得深沉。就像我們回憶自己的青蔥歲月,并不是想咒罵曾經的無知和懵懂,而是深情追憶那似水的年華。人類的苦難曆史其實是一筆财富,而有些人偏偏總想将其抹去。

非常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沒有遵循政治正确的原則而是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在書中諷刺左派,“他們毫無人性,卻被認為是一種奇迹般的階級覺悟;他們粗魯蠻橫,卻被認為是無産階級的革命本能和堅強的表現。”他抨擊集體化的錯誤,“這個錯誤是那麼愚蠢,但是為了掩飾它,所有恐吓的手段都用盡了,讓人不去進行判斷或者思考。”這種勇氣即使在今天都顯得那麼彌足珍貴。

13. 《尼伯龍人之歌》

作者:佚名(德國);譯者:安書祉;譯林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這是一部根據4-6世紀民間傳說于13世紀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的英雄史詩,被稱為德國的《伊利亞特》。以前多譯為《尼伯龍根之歌》,我認為現在的翻譯更貼切,因為詩中擁有尼伯龍财寶的人被稱為尼伯龍人,而尼伯龍根為尼伯龍人的譯音。

史詩的前半部講尼德蘭王子西格夫裡特幫勃艮第國王恭特打敗入侵者、利用隐身服替恭特赢得冰島女王布倫希爾德的比武招親。作為回報,恭特将妹妹克裡姆希爾德嫁給他。十年後,已成為尼德蘭國王和王後的西格夫裡特與克裡姆希爾德受邀前往勃艮第,由于兩國王後的争吵和觊觎西格夫裡特擁有的尼伯龍财寶,恭特聽從老臣哈根的建議,謀害了西格夫裡特,并奪走尼伯龍财寶。

後半部講的是克裡姆希爾德的複仇。她改嫁匈奴國王艾柴爾後潛心籠絡匈奴勇士,伺機複仇。多年後終于說服艾柴爾邀請勃艮第君臣前來赴宴。宴會後引發雙方沖突,最終殺死恭特和哈根等人,報了殺夫之仇,但尼伯龍财寶卻永遠失去了下落。

兩次鴻門宴、兩場大屠殺,貪婪和嫉妒導緻了這出悲劇。難得的是劇中沒有設計一個完美的好人也沒有百分百的惡人,西格夫裡特雖英雄虎膽,但他在幫恭特圓房時偷了王後的戒指和腰帶贈與自己的老婆,引發了兩位王後的仇恨。哈根雖暗算了西格夫裡特并從克裡姆希爾德手中搶走尼伯龍财寶,但他在明知去匈奴赴宴難以生還的情況下,仍然抱着必死的決心護君前往并拼殺至最後。事無絕對,人無完人,這樣的故事才更合理可信,也更人性化。

14. 《艱難時世》

作者:查爾斯·狄更斯(英國);譯者:陳才宇;上海三聯書店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現實主義文學大師抨擊功利主義的一部力作。小說沒有絕對的主人公,刻畫了資本家、打勞工、國會議員、馬戲班子等衆多人物形象,相當于對19世紀中期英國社會的白描。那個時代雖處于維多利亞“盛世”,看似政治強大、經濟繁榮,卻貧富差距加大、勞資沖突不斷。

國會議員格雷戈林堅持将功利主義灌輸給下一代,無視人性、扼殺天真,他最常說的就是“在生活中,我們除了事實什麼也不需要。”他将女兒嫁給年長30歲的資本家龐德貝,親手促成一樁婚姻悲劇;他教育出來的兒子偷銀行錢還嫁禍于人,釀造了兩個家庭的不幸。

資本家龐德貝為吹噓自己白手起家,不惜編造兒時被母親遺棄又遭外婆虐待的經曆,責怪打勞工不能像他那樣“用六便士去賺六萬英鎊”,“我所做的你也能做。你為什麼不去做呢?”當勞工們抱怨時世艱難時,便諷刺他們想“用金調羹喝甲魚湯吃鹿肉”,還稱贊他工廠排放的黑煙是“世界上最有益于健康的東西”。

功利主義的人是以金錢和政治地位為人生目标的,功利主義的社會是以金錢和政治地位判斷人生成敗的。有意思的是基于這樣的标準自認為成功的人酷愛做年輕人的人生導師,斥責他們不懂996才是求之不得的福報。他們最常吹噓的也不過就是自己創業的奇迹,“用六便士去賺六萬英鎊”,而對他們第一桶金的肮髒、難以複制的時代機遇和一路所獲得的各種幫助卻隻字不提。

15. 《柏林童年》

作者:瓦爾特·本雅明(德國);譯者:志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這是一部記錄本雅明童年記憶的散文集,懷舊而不傷感,隻有滿滿的眷戀和向往,讓我想起梁實秋對北平生活的回憶,都以一個個小物件或小經曆為題,彼此沒有連續性,也都是那種愈回不去愈加思念而變得愈發清晰的片段。

一個情感細膩的人總能發現那些平凡的美好,“電話機對年輕人而言是他們寂寞中的安慰”、“識字盒是我淡忘的早年事物中最讓我流連的”、針線盒裡的頂針被想象成套在食指上的王冠,“我們喜歡将這個小小的桂冠戴上,偷偷做一次國王”。

童年經曆總是那樣迷人,比如捉迷藏,“這個孩子躲在門簾後面,自己也成了某種白騰騰的吹動着的東西,成了一個鬼魂;蹲在餐桌下面躲起來,他就因餐桌成了神廟裡的一尊木制偶像,而支撐其神廟的四根梁柱就是餐桌那有雕刻的桌腿;他躲在一扇門後面,自己便成了門,同時把門視為沉重的面具,以一個超凡巫師的姿态迷惑所有跨入門檻的不知内情的人。”

當然也有不好的回憶,“不會再有如同軍樂隊演奏的音樂一般不合人性、有失典雅的音樂了。”他對軍樂隊的憎恨讓人想起雷馬克筆下同樣令人生厭的愛唱國歌的人。還有個令他反感的是科諾赫先生執教的校舍,“那更像一座被租用的軍營”。“那時,人的心裡仿佛會高高矗起一扇緊閉着的大門。他被告知,大門會在他長大懂事後自行開啟...如今我已經長大,而且已邁進了那時科諾赫先生向我們展示的那扇大門,但它仍舊緊閉着,我努力不懈地穿過這扇門。”

可能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留下一些謎團,有些原以為長大便會明白,沒想到卻越老越糊塗了;有些好不容易才搞明白,卻發現還不如不明白的好。

16. 《憂傷動物》

作者:莫妮卡·馬龍(德國);譯者:劉宏;漓江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小說以一位百歲老妪诙諧而略顯絮叨的口吻追憶往昔的一段凄美愛情,其間穿插了幾段朋友及其父母們的情感故事,無一不在佐證一件事:“人生中最可能錯過的就是愛情。”

說是百歲老妪,但文中又暗示她是1940年左右出生,形成一種站在未來回憶過去的虛幻色彩。回憶本身和想象交織在一起,作者将其比喻成河蚌育珠,一粒沙子被蚌的分泌物包裹後竟變成了珍珠。細想一下,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回憶何嘗不是如此,每次回憶都是一次打磨,留下那些我們願意相信的,而删掉那些曾引起不适的部分。

主人公将愛情形容為蟄伏在我們體内的病毒,當免疫力下降時就爆發成一種無藥可醫的疾病。這恰好诠釋出為什麼人到中年就突然放飛自我了。我倒覺得這取決于一個人的見識和當時的需要,青春期渴望性,成年後希望得到支援,老年人則慕求精神慰籍。

作者欣賞的是生死不渝的情人而非隻會厮守過日子的夫妻,似乎有意暗合經典愛情故事的悲劇必然性,就像歐洲流傳的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國的許仙和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台。

小說中有很多段落令人心生感慨。主人公與年少時的友人重逢時說:“其實作在和以前沒什麼兩樣,隻是突然一下子我們就變得這麼老了。”讀到此處我竟有一種想要流淚的沖動,心中浮現出許多青澀與懵懂。毫無疑問,我們都是憂傷動物。

17. 《達洛維夫人》

作者: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譯者:姜向明;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心理的刻畫遠比行為的描述内涵豐富得多,意識流小說可以讓這種心理描寫随心所欲地在不同人物之間流轉切換。讀者不僅可以輕松地變換視角,甚至可以通過一個人物的内心活動了解其一生的經曆。

52歲的達洛維夫人在籌備派對的過程中想起了18歲時的男閨蜜彼德和女閨蜜薩利,那時她還是未出嫁的克拉麗莎。那時的她常與彼德拌嘴,卻是難得的知己;薩利帶她認識外面的世界,而一個吻又能令她忘掉整個世界。然而她最終嫁給了達洛維,成為國會議員的夫人,兩位閨蜜從此遠離了她的生活。多年以後,這場派對又将他們重新聚到一起,卻永遠也找不回過去的那種感覺。記憶是最甜蜜的,也是永遠的痛。

18歲我們曾經夢想成就的一番事業和婚姻,到50歲時回想起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多麼雄心勃勃啊,多麼天真可笑啊,或者多麼浪漫真誠啊,多麼勢利狹隘啊,不管用什麼樣的陰差陽錯、世異時移作為理由,都無法完全解釋我們用行動做出的選擇。我們隻會不斷地對自己說,那個選擇是對的,是對的......

18. 《浪漫主義藝術》

作者:大衛·布萊尼·布朗(英國);譯者:馬燦林;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浪漫主義是什麼?書中并未給出明确的定義,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不能被定義的”。“浪漫主義既不在于主題的選擇,也不在于準确的真實,而在于感受方式”,是以我們無法脫離畫家和創作背景,簡單地通過筆法或風格就判斷某幅畫是或不是浪漫主義藝術。本書的高明之處就在于通過講述浪漫主義藝術誕生、發展、衰敗,以及對後續藝術形式的影響,而讓讀者自己得出答案。

浪漫主義藝術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那段時期拿破侖從一個“恢複秩序和保衛革命理想的英雄”,演變為大獨裁者,并将整個歐洲卷入一場規模空前的戰争,直至他的完全失敗。浪漫主義正是“誕生于抗議和痛苦、社會或民族危機以及個人的心理創傷這些背景之下”,藝術家強調的是情感和個人主義。原先推崇理性、邏輯、和諧和勻稱的新古典主義,此時愈發顯得僵化與腐朽,不可避免地被浪漫主義所取代,法國的德拉克洛瓦、西班牙的戈雅、英國的特納、德國的卡斯帕·大衛·弗裡德裡希,成為這一時期最傑出的代表。

與以往的藝術形式不同,自我流露才是浪漫主義藝術的核心特征。“此前的藝術家從未把自己這樣強烈地放在作品體驗的中心位置,從未有藝術家如此堅持個人诠釋的獨特性以及不惜一切代價将其表達出來的使命。”也正基于此,德拉克洛瓦筆下的英雄不是拿破侖,而是《自由引導人民》中半裸的婦女;戈雅關注的不是抵抗運動中的英勇行為,而是百姓所遭受的苦難;特納用暴風雪和雪崩展現大自然的力量而襯托出人類的渺小;弗裡德裡希則用一望無際的風景和總是背對觀衆的人物表達内心的孤寂和人在自然面前的卑微。可以說,畫家們畫的每一個人物實際上都是他們自己。

19. 《柏林,亞曆山大廣場》

作者:阿爾弗雷德·德布林(德國);譯者:羅炜;上海譯文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非常難啃的一部小說,本來意識流的東西就比較自我,再加上蒙太奇的寫作手法,内容上極為跳躍。一會兒是故事進展,一會兒是人物内心;一會兒描述一個街頭場景,一會兒記錄一份官方通告;一會兒插入幾句議論,一會兒又引用一段聖經故事。“特啦裡,特啦啦”,當他不想細說時就用這些無意義的詞彙代替,類似英語中的bla bla。

小說描寫的是1928年柏林最底層的一群人:小偷、流氓、妓女、賣報的、倒騰小商品的,都出沒于亞曆山大廣場附近。主人公弗蘭茨因失手殺死妻子而入獄,出獄後本想規矩做人卻因結識小偷流氓而誤入歧途。當他想退出時被同夥殘忍地推下汽車而失去右臂。妓女米澤喜歡他願意養他,但他不甘心吃軟飯,選擇再次加入盜竊團夥,不料卻是以害死了小米澤。

這是一出悲劇,不僅是弗蘭茨的悲劇、米澤的悲劇,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劇,是江湖的必然。作者能将視線對準柏林這樣一座繁華都市中最陰暗的角落,審視一些看似遠離我們卻無處不在的人物形象,是以一顆悲憫之心正視現實的勇敢表現,遠遠勝過那些隻會粉飾富貴榮華的命題作文。

20. 《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

作者:尼爾·麥格雷戈(英國);譯者:博望;重慶大學出版社

2021我讀過且想推薦給您的20本書

古騰堡、裡門施奈德、丢勒、馬丁·路德、歌德、格林兄弟,邁森瓷器、啤酒與香腸、甲殼蟲汽車,勃蘭登堡門、瓦爾哈拉先賢殿、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國會大廈,這是一部以人、物或建築為主題講述的德國曆史,或者說德意志民族發展曆程中留下的最深刻的烙印。

中歐這片地區很長時間都是由許多相對獨立的諸侯組成的松散聯盟,可能也正因為此,這裡的宗教和哲學思想才更活躍自由,就好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諸子百家。最終是共同的語言将他們凝聚在一起,此外便是不斷累積的關乎這個民族榮辱的記憶。

曾任大英博物館館長的英國人麥格雷戈似乎比德國人更能客觀地講述讓人愛恨交織的德國曆史,比如他在“失落的都城”這一章中講述曾誕生過哲學家康德和藝術家珂勒惠支的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如今已變成加裡甯格勒。二戰後德國失去了四分之一領土,超過一千二百萬德國平民被驅離故土成為難民,德國人大多對此保持沉默而鄰國人則說這是報應,作者在書中多次直面這一主題。還有關于集中營的解放,作者分析了戰後東西德官方說法與做法的差異,東德不承認美軍解放的事實,說“營區内的共産主義者自己解放了自己”;西德則将曾被關押在集中營裡的部分共産主義者重又投進了監獄。

我常常覺得,曆史的真相隻有在跳開那段曆史相當遠的距離之後才能客觀看待,也許記憶會更加模糊,但頭腦卻會更加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