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機器人内心OS:明年聯考複讀再戰!!!
最近一段時間,人類是和
機器人杠上了。圍棋比賽中,AlphaGo三連擊柯潔;而在關乎高三學生命運的聯考上,機器人也跑來湊熱鬧。
在聯考的第一天,一台名為Al-Maths的
人工智能 機器人和考生一起參加了數學考試。“手速驚人”的Al-Maths在短短的22分鐘時間内完成了北京文科數學試卷,但最終由于讀不懂題,是以隻拿了105分(滿分150分)。
那些年,參加過聯考的機器人戰果如何?
人工智能機器人參加考試也不是第一回了,島國在這方面經驗就很豐富。他們的人工智能Torobo-kun參加了東京大學的入學考試,然而成績非常不理想。在去年的秋季入學考試前,日本研究人員甚至放棄了繼續讓Torobo-kun參加考試,因為成績實在是太差了!
比如這個問題,“小明每天從家去學校的路程是900米,某一天,他放學的時候去了反方向五百米的超市,問小明在路上一共走了多長距離?”
這種問題對于我們來說,簡直是送分題,但是對人工智能來說,他可能就無法了解小明放學去超市是什麼,導緻無法得出正确的答案。
在今年的聯考中,人工智能教育機器人Aidam也對陣了6名來自不同地區的前文理科狀元,這場數學PK之戰中,Aidam的分數倒是不錯,拿到了134分,不過還是沒有我們狀元的均分高。
在2月份的時候,成都中學也上演過一場“人機大戰”,聯考機器人對戰43名高三文科班學生,最終以93分敗給了學生們106分的平均分。
從這些戰績來看,人工智能似乎一直處于下風。相比較AlphaGo這種神一般的存在,參加考試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還有很大的進步發展空間。
聯考機器人是偏科“學渣”
猶記得在AlphaGo和柯潔對戰期間,馬雲針對那場人機圍棋大戰發表了這樣的評論,他不認為AlphaGo戰勝柯潔有多厲害,認為中國企業去搞這種東西沒有多大的意義。而下圍棋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但是機器人可以快速運算出後面的幾百步,失去了下圍棋的意義。
而聯考機器人參加考試也同樣引起不少争議,一些吃瓜群衆認為讓機器去參加這種應試教育毫無意義。
然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這種看法過于極端。無論是下圍棋還是參加考試,本身作為一種娛樂的噱頭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于現階段人工智能的測試。
以聯考機器人為例,從2015年開始,其就被列入國家863計劃資訊領域“基于大資料的類人智能關鍵技術與系統”項目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
而為什麼會選擇聯考,并不是說要拿出碾壓人類智商的分數,而是考慮到試卷中所包含的語義了解、邏輯推理等等元素,這些正是人工智能所需要研究和攻克的難點,隻有通過不斷地測試去強化學習能力,才能建立出具有邏輯推理能力的算法和模型。
測試結果也表明,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了解上存在諸多局限性,在一些深度的知識表現和語義了解上需要不斷的突破,用通俗的一句話來說,人工智能機器人非常“偏科”,像曆史、國文這些内容畢竟不是簡單的1和0就可以“翻譯”的。
是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料去不斷地測試、訓練人工智能算法,建立出一個浩大的深度學習模型,進而将複雜的語言轉化為機器語言。
而一旦可以訓練出“對答如流”的聯考機器人,那麼對于将來AI在實際生活應用的意義将是裡程碑式的。
AI下棋、參加聯考,意義何在?
以AlphaGo為例,
谷歌DeepMind研發的AlphaGo裡的深度學習、神經網絡、MCTS,和擴張、計算能力都是通用的技術,一旦成熟之後,如果要進入一個新的應用領域,隻要有AlphaGo的底層技術就可以快速開發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而人機大戰并不是說故意去蹭熱點,其最終的意義是更廣泛的生活應用。比如正在研究的聯考機器人,現在市面上已經出現一些輔助學生學習的機器人産品。未來,在一些師資力量比較單薄的邊遠地區,AI或許可以代替人類老師去幫助這些渴望學習的學生。
對于普通人來說,三天的聯考結束可以好好地放松一場。但是人工智能不需要,也體會不到這種長期處在高壓下後突然減壓的愉悅興奮。不過人工智能機器人最終的目标也不是考上大學,而是這個過程中去測試和學習内在的自然語言和邏輯分析系統,為推廣應用到其他行業做早期的技術積累。
如果人類考試是走上人生巅峰的第一步,那麼這些參加考試或者圍棋比賽的AI則是改變未來世界的第一步。
原文釋出時間:2017-06-09 19:13
本文作者:巫盼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