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國演義中的許田打圍
在《三國演義》中,許田打圍事件,是曹操跟漢獻帝的一次公開較量,直接導緻了“衣帶诏事件”。
起因是,曹操滅掉呂布後,帶着劉備來見漢獻帝。漢獻帝很興奮,原來自己還有位這麼牛的皇叔,看來推倒曹操,重掌大權有希望。于是漢獻帝公開認劉備為皇叔不算,還擺家宴招待。
這一下,引起了曹操集團的警覺,都認為不是好事,要求趕緊除掉劉備。曹操卻反對,認為劉備現在不足慮,應先對付太尉楊彪。于是,曹操派人就誣陷楊彪跟袁術有勾連,把楊彪給罷了官。
程昱看出曹操的用意了,建議曹操:“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時行王霸之事?”

意思就是說,如今我們已把忠心漢室的勢力,打壓得差不多了,就連太尉楊彪都被搞掉。老大,你應該可以稱王稱霸,不必再過多顧忌漢獻帝了。曹操很狡猾,認為還是應該試一試,來個引蛇出洞,把那些忠于漢室的力量全引逗出來,就算不能一網打盡,也好心中有譜。
許田打圍,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曹操借用漢獻帝的弓箭,射死一獵物,人們隻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衆皆失色。
曹操這種大逆不道的舉動,氣壞了關羽,就想着過去殺了曹操,劉備連忙“搖手送目,關公見兄如此,便不敢動”,劉備趁機狂拍曹操馬屁,算是沒有暴露。
以上這些是《三國演義》中,許田打圍的大緻經過。那麼曆史上有此事嗎?當然有,不過卻是換了一種模樣。
二、許田打圍的曆史真相
據《三國志》載:初(曹操幹掉呂布後),劉備在許(都),與曹公(曹操)共獵。獵中,衆散,(關)羽勸(劉)備殺公(曹操),(劉)備不從。
翻譯過來便是:劉備跟着曹操一起打獵時,關羽勸說劉備趁機幹掉曹操,劉備表示不能這麼幹。然後,也就沒然後了。
對比《三國演義》,顯然 “許田打圍”的真相,就是一次私人遊玩活動,根本沒漢獻帝啥事,也就無關曹操和漢獻帝的争鬥了。曹操還很欣賞劉備,把他當成了貴賓或哥們。
唯一相同的是關羽的舉動,他是鉚足了勁想要殺曹操的。這是為何?隻因一個女人!
曹操攻打呂布時,圍困下邳城,關羽找到曹操表示:我老婆至今沒給我生出兒子來,而下邳城内有位杜夫人,她老公秦宜祿不要她了,在袁術那裡另娶了一位漢室女子。是以,能不能攻破下邳城後,把杜夫人賜給我當老婆?
曹操同意。可關羽知道曹操是啥人,又多次提醒。哪料事與願違,關羽為何這麼念念不忘杜夫人?結果攻破下邳城後,曹操第一時間找到杜夫人,果然美貌異常。曹操二話不說自己給要了,氣得關羽毫無辦法。
是以這才有了《三國志》中,關羽勸說劉備,趁着跟曹操打獵,咱殺掉他。劉備當然要拒絕了,甚至還極有可能,訓斥了一通關羽。
三、若關羽真殺了曹操會怎樣?
雖說曆史不容假設,但實則卻是通過假設推演一下結果,從來都是“讀史明智”的好辦法。如今我們假設一下,若關羽真去殺曹操,那會造成怎樣後果呢?
先說《三國演義》,當時“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若此刻關羽大怒,不顧一切地沖來,能否殺掉曹操絕對是個未知數。
其一:許田打圍,是曹操精心設定的計謀,目的是引蛇出洞。為此曹操甘願冒風險,這也就注定了,暗中必會有人保護曹操。倘若關羽一動,保護曹操的人必會跟着動。且從路程來看,必然能截住關羽。
如此一來就是一場厮殺。我們依然假設,馬騰、王子服等(衣帶诏人員),眼見關羽行動,也跟着一起來殺曹操,那麼這就演變為一場大混戰。
可問題是,殺曹操的目的是什麼?讓漢獻帝重掌大權!如今卻是曹操離漢獻帝最近,他豈能給漢獻帝任何自由?故而隻要關羽一動,曹操的第一個動作,必然是抽出寶劍,高喊“保護皇上”來到漢獻帝身邊。于是漢獻帝成了人質,關羽等人成了刺殺!
有漢獻帝為人質,就算關羽等人能打赢又怎樣?能殺了曹操嗎?機率太小了。更不要說,就根本打不赢了。
是以《三國演義》中,劉備的這句話中藏着真相,事後關羽問劉備,為何阻止自己,劉備說:“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隻一馬頭,其心腹之人,周回擁侍;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
殺曹操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且就算關羽真殺了曹操,漢獻帝能重獲自由,執掌大權嗎?無非又是一次更猛烈的内亂。無論曹操勢力,還是其他勢力,都必會來争奪漢獻帝。就算劉備得手,把漢獻帝握在手中,但以當時劉備的能力和勢力,也絕對不可能保住漢獻帝。
須知,當時袁紹、袁術、劉表、孫策等都還活着呢,哪個是省油燈?是以,曹操殺不得。劉備非常清醒,認識到了,殺曹操的後果,沒人能承擔得起。
再說《三國志》,當時曹操和漢獻帝的關系,還處于蜜月期,最多是開始互相猜忌。且與其說是曹操跟漢獻帝有沖突,不如說是曹操跟董承之間的沖突。甚至可以認為是,漢獻帝故意讓曹操和董卓去鬥,他想趁機坐收漁利,重奪大權。
在這種情況下,依然沒有任何理由殺曹操?因為曹操還是正面形象。
劉備若真同意關羽的意見,或關羽不經劉備同意私自去殺曹操。最大的機率便是:關羽被當成棄子,劉備都保不住,進行必要分割。表示:關羽為了一個小小的杜夫人沖冠一怒,實屬死有餘辜。
四、總論分析
是以許田打圍, 關羽想殺曹操,完全是一次魯莽且不負責任的行動。
雖《三國演義》想以此黑化曹操。可一圈推演過後卻發現,哪怕曹操被黑化了,卻依然是保證漢室繼續存在的最重要力量——曹操,死不得!
關羽雖經《三國演義》轉換概念,由私仇上升為“國恨”,卻依然沒有擺脫“短視”的缺點,這跟他後來罵孫權“虎女焉能嫁犬子”,是一種模式。
劉備顯則是許田打圍的得利者,既沒暴露,關羽的舉動又被董承、馬騰等人看在眼中,最終讓劉備成了“衣帶诏人員”。擁有了“衣帶诏”這個抓手,這才有了後來劉備反擊曹操時,理直氣壯的言稱“奉诏讨賊”,以此來對抗曹操“挾天子令諸侯”。
這其實才是《三國演義》中,為何如此處理“許田打圍”的關鍵,雖是曹操跟漢獻帝的公開較量,可真正的得利者卻偷偷變成了劉備!故而不得不佩服,羅貫中的改動實在精彩,且用意很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