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祯?

我們閱盡鉛華,隻為呈現不一樣的曆史。

要說起曆史上最有名的太監,明朝太監魏忠賢絕對算的上一号人物,雖然沒有達到随意廢立皇帝的程度,不過無論在廟堂之上的一呼百應還是在江湖之上配享祠堂,當在明朝的地位絕對杠杠的,無論東漢還是唐朝的太監估計也要甘拜下風。

為什麼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祯?

曆史上崇祯皇帝朱由檢如何智鬥魏忠賢的故事,各種文章都有過解讀,這裡就不一一細說了,但是最終魏忠賢落得個客死異鄉的下場其實在他入宮時候就早已注定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讓我們看看魏忠賢最後的官職,雖然号稱九千九百歲,不過其在朝廷中的官職也就是一個司禮監秉筆太監,這是一個什麼官職呢?

我們在周星馳的電影裡看到罵那些太監為死太監。不過在古代太監這個詞可不是宦官的統稱,被閹割進宮之後,一開始進宮隻能當個奉禦或者長随之類的,平日的工作無非就是打掃庭院,或者在廚房燒火做飯什麼的,要是運氣不好分去伺候個娘娘什麼的,那麼也許這輩子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

為什麼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祯?

是以我們隻能統稱其為宦官,而做到了最高等級,才叫做太監,這裡面權力最高的一個是秉筆太監,一個是掌印太監,白話說就是一個替皇上執筆寫,一個替皇上蓋印。是以最高也就是這麼一個水準,與那些在廟堂之上參知國政的朝臣相比,那就是不能比的。

之是以受到巴結,無非是其受到皇帝的寵信,然而如果在任皇帝一旦駕崩,那麼他們的根基便煙消雲散。明代後期的閹黨和東林黨的黨争看似是宦官與清流的較量,實際上核心也就是文人之間的較量,至于争議的内容,也并非我們傳統認為的東林黨一直被閹黨欺壓,多少正直人士慘遭陷害等等,之是以給人造成這種印象,很大原因上是因為記錄曆史的都是文人,而閹黨中的人很多是攀附魏忠賢的,那麼這個鍋自然就由魏忠賢來背了。

為什麼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祯?

那為什麼又說魏忠賢的結局朱元璋早就給他算好了呢,其實這是朱元璋對明朝的制度設計在這裡發揮了作用,朱元璋是一個從平頭百姓奮鬥起來的皇帝,一路血雨腥風走來,對于權力的了解自然比一般人更加深刻透徹。

是以在明朝初年,通過幾大案件,直接廢了丞相,幹掉了權貴階級,藩王外戚統統不許參政,大權獨攬,不過縱然精力超群也有忙不過來的時候,于是朝堂之上,設立内閣,内閣之外又利用宦官予以制衡,此外還有一大群禦史和六科給事中在背後緊咬不放,想上位要搞定那麼多人,那可真是難哪!而皇帝則是背後操縱,說白了,大家都是打工的,相當老闆,那得問問老闆還同意,就是天啟皇帝,也沒直接說:小魏啊,朕不幹了,你來吧!

為什麼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祯?

有人說魏忠賢不是管着東廠嗎?東廠那麼多特務,派人對皇帝搞個暗殺什麼的不久結了,你看看人家唐朝太監多牛,直接就把皇帝弄死了。這裡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唐朝的太監可是掌握了中央禁軍神策軍的,而明朝太監,充其量也就是朝廷特務機構之一東廠的頭頭,你想動手得問問其他的部門答不答應,況且皇宮有軍隊把守,軍權卻并不在皇帝手中,想取而代之,難于上青天。

是以無論是魏忠賢也好,還是某某忠賢。首先要得忠,才能有表面上的權力,不過換個皇帝,如果老闆不認可這份忠心,那麼“賢“也就很難做到啦,最後隻能客死異鄉咯。

為什麼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一個剛剛繼位年僅17歲的崇祯?

這樣說來,崇祯皇帝朱由檢鬥倒魏忠賢之後,真得到祖廟之中好好祭拜一下老祖宗朱元璋創立的這套制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