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但有時它們說的一些話也會讓我們犯了愁,若能細讀慢品,心中的“?”也會變成“!”。
在我看名著《水浒傳》的時候,總有一些我不認識的“攔路虎”擋住了我。有一隻“攔路虎”身上寫着“俺乃武松,你乃宋公明?灑家可對你略有耳聞!”奇怪了?“俺”我就知道是“我”,可“乃”和“灑家”是什麼意思呢?我心中突然升起了一個大大的“?”。
回到學校,我拿着《水浒傳》找到了我三年級的國文老師。“老師,您好,您知道這兩個詞是什麼意思嗎?”老師接過了書,笑着對我說:“你不覺得自己發現會更好嗎?那給你點提示,武松在景陽岡打過老虎,那他的性格是怎樣的?”“謝謝老師,我已經有點思緒了。”我接過書,繼續沉思去了。回到課室,我趴在桌子上,兩手扶着臉頰。心想:雖然有了一點思緒,但武松的性格和這兩個詞有什麼關系呢?不如先讀完武松的故事,一定會想通的。
我抱着這個“?”讀完了整本《水浒傳》,我發現武松是一個助人為樂、行俠仗義的漢子。而且他經常說“灑家”這個詞。那“乃”不就是“是”嗎?老師說他的性格和說話方式有關聯,漢子的性格很豪放。豪放?豪放?對了,豪放的人才會說出“灑家”,那“灑家”不就是“我”的意思嗎?對了!那說出來就是:“我是武松,是你宋公明?我可對你略有耳聞!”此時此刻,我心中的“?”也變成了“!”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任何書隻有讀上幾遍,才能明白其中的奧秘。細讀慢品,心中的“?”才會變成美麗的“!”。書上的“攔路虎”才會被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