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三百多年前,北韓國高官田好謙緻士還家,銀絲華發垂垂老矣,含饴弄孫。

人至暮年總會想起很多往事,孫兒們常常聽祖父念叨故國舊事,每每談及,祖父的目光總是望着遙遠的故鄉——華夏大地。

早年他因意外流落異國,轉眼已風燭殘年,卻無法落葉歸根。兒孫繞膝也難解心中郁結,幸而有生之年無法完成之事,尚可托付于後世子孫。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指着故鄉的方向,他一遍又一遍地囑咐:那是廣平府風正村,我們的祖先就在那裡,千萬不要忘了。将來有機會一定要回去認祖歸宗,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根。

田氏田好謙這一分支,遠離故土,在北韓國定居,三百多年間逐漸發展成一個大家族。他們被冠以南韓田氏家族之名,卻深知根在中國。

他們牢記祖訓,跨越近四個世紀,開始艱難曲折的尋根之旅。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龐大的田氏家族發源于華北平原,後遷徙移居到全國各地,其中一分支就搬遷到了河北風正村,在這裡落地生根。

風正村田氏家族綿延幾代,家世平平,到明朝時家族方興盛起來。明朝商業發達,田家也開始經營生意,經曆了幾代人的努力,家族生意逐漸做大。

發展到田好謙祖父一輩,開始走入官場。他的祖父在朝廷身居要職,由此一來,家族生意經營規模進一步擴大。

到明崇祯年間,田家的生意甚至做到北韓附近,開始跨國貿易。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一日田好謙奉命前往北韓附近的島上,結算來往賬目,誰料此行成他人生的轉折點。此時明朝已是窮途末路,清軍雖未入關,但皇太極早已稱帝建朝,大局已定。

皇太極改國号為大清,并通知北韓王朝進貢朝賀。然而北韓仁祖一心效忠明朝,誓死不從,皇太極盛怒之下派兵攻打北韓。田好謙一行人措手不及,在島上遇襲,被清軍俘虜。

清軍見他相貌端正、氣度不凡,而且并非北韓人,乃大清子民,于是便将他放了。身無分文的他無法還鄉,就流落到了附近的北韓國。

當時的北韓王朝,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全國皆使用漢字。田好謙流落到北韓後,因為漢字寫得好,被一将軍收入門下。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他從小飽讀詩書,深谙中華傳統禮節,做人行事彬彬有禮。同行的還有十幾個中國人,他身處衆人間如鶴立雞群,卓爾不凡。

人品才學俱佳,将軍非常尊重他,待他與旁人不同,經常向他請教問題,還幫助他适應當地生活。

國家正處于混亂階段,一時之間也無法回去。既來之則安之,生活工作尚可,于是田好謙就安心留下了,等到時機成熟再回去也無妨。

可沒想到他的後半生,再也沒機會踏上家鄉的土地。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在北韓停留八年期間,将軍對田好謙像朋友一樣,給了他很多幫助。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他徹底得到了這位将軍的信任。

将軍事務繁忙,顧及不暇,誰知他的部下趁機發動叛亂,企圖奪權。田好謙得知後沉着應對,利用自己的智勇和謀略,幫助将軍順利度過危機。

這讓将軍更加對他刮目相看,并且非常感激,一心想要提拔他。但是他一直推辭,隻說是報将軍知遇之恩,還謙遜地說自己北韓語欠佳,難以擔當重任。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不過金子散發的光芒,始終會吸引到更多的人。他在将軍手下盡心做事,多次立功。膽大心細還有智謀,鋒芒畢露,很快就受到了北韓孝宗的賞識。

孝宗将他調到身邊,委以重任。憑借自己的才智和膽識,他的官位也一路擢升,逐漸成為北韓王朝重要官員。

一朝流落他鄉,人生地不熟,隻能小心翼翼地摸索。幸好田好謙機智聰慧,化險為夷,最後還能在北韓國有所作為,實在是難得。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雖然在北韓的生活和事業順風順水,但他心裡卻一直想回國,也從來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他一直認為待在北韓隻是權宜之計,有朝一日還是會重返家鄉。

可事與願違,田好謙等了一輩子,也沒能再見故鄉的親人一面。

田好謙在北韓做官期間,娶妻生子。他的妻子是浙江人氏,是以他很滿意這樁婚事。不過早年他在家中已娶過一妻,并育有一子。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他後娶的妻子溫柔賢惠,生下七個孩子,為後來田氏家族在北韓發展壯大,打下了基礎。田好謙子孫後代衆多,晚年兒孫滿堂,盡享天倫之樂。

他徹底在北韓落地生根了,眼看自己年事已高,返鄉無望,心裡十分難受。為了緩解思鄉之情,每到家鄉祭祖之日,他都會将全家老小帶到海邊,朝着家鄉的方向跪拜。

年紀越大,田好謙就越是容易情緒激動。他每次向孫子們說起往事,眼淚就止不住的留下來。孫輩們不忍看祖父如此傷心,依着他的回憶和描述,照葫蘆畫瓢在家附近建了一個假的“風正村”。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重病的他一直咽不下一口氣,嘴裡嘟囔着要回家、回去、會故鄉……他的家人将他擡到“風正村”,迷迷糊糊的田好謙以為真的回到了故土,心滿意足,那之後沒多久就安心地走了。

田好謙的靈魂,想必早已飄回了自己的家鄉。

他的子孫們也被祖父感動,一直銘記他的遺訓,要回到風正村,認祖歸宗。這逐漸成了他們家族的祖訓,代代相傳,正是由于田好謙的堅持,才最終指引田氏家族找到自己的根。

落葉歸根,是中國人刻在靈魂深處的執念,古人尤其看重。到了今天,即使很多年輕人說并不在乎,其實一旦到了那一天,想到的還是魂歸故裡。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田好謙去世後,留下了豐厚的房産和地産,田氏在北韓的發展越來越好。他的子孫後代都非常有出息,是以官位得以傳襲下來。

他們沒有放棄過尋根之路,清康熙年間,田好謙的兒子田得雨出使京城,一到地方他就四處托人打聽“風正村”的消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探聽到兩位田家後人的消息。

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如果貿然前往恐會誤了出使之期,在得知他們的住處後,田得雨隻能寄去書信。

遠在風正村的田家收到信時,急忙趕往京城,但此時田得雨早已傳回北韓,他們也就彼此錯過了。不過兩家并沒有斷了書信來往,并将所有信件小心儲存下來,隻可惜兩邊從始至終都沒能見上一面。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田得雨傳回北韓後,同家人商量,将尋根的任務寫入家譜,留與子孫後代。并且田家子孫死後,墓碑上一定要刻上“廣平府田氏”五個大字。

田得雨是北韓著名的大将軍,曾立下赫赫戰功,他的墓碑,至今還儲存完好。

如此,遠在北韓的田氏子孫,每一代都将自己是中國人刻在心中,從未忘記。經過了367年,期間兩家的書信往來一度因為戰亂而中斷。

不過雙方都沒有放棄過,直到2004年,分離了将近四個世紀的親人才得以相見。南韓的田氏家族趕到河北風正村,兩邊一起舉行了認祖儀式,雙方老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尋回根的南韓田氏家族,在當地創辦風正國小,設立獎學金。除此之外還盡力促成南韓企業與當地的合作,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繼田好謙離散之後,這長達367年的分離終于結束,流浪在外的田氏子孫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根。

他鄉再好,終究不是自己的故鄉。生于何地,也将死于此地,這是千百年來每個中國人,最簡單最純粹的想法。

親身經曆過離鄉背井之苦,才更懂得落葉歸根這四個字有多麼重要。無論身在何處,永遠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這樣的歸屬感是任何情感都無法替代的。

身處南韓367年,田氏家族從不忘根,2004年終認祖歸宗

往期精彩推薦:

6年前,那個36歲愛上22歲小夥的離異大姐,他倆在一起了嗎?

神童蔡天西:14歲上中科大,18歲進麻省理工,30歲成博士生導師

西安教授提議從課本中删除《出師表》,理由:避免灌輸愚忠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