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孫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破虜将軍孫堅長子、吳大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割據江東一帶的諸侯,漢末群雄之一,東吳的奠基者之一。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稱其武勇猶如霸王項羽,綽号“小霸王”。當然,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孫策也是一位不輸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呂布等人的猛将。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東漢末年,曹操上奏朝廷,任命孫策為讨逆将軍,并封為吳侯。公元200年4月,曹操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的時候,孫策準備率軍北上,進而襲擊曹操的後方。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孫策在丹徒打獵的時候,遭到了刺客的刺殺,并在回到吳郡後去世,時年26歲。而這,自然令後人為之唏噓不已了。因為在官渡之戰爆發時,曹操可謂苦苦支撐,如果孫策真的在這個時候偷襲許都,必然會導緻曹操腹背受敵,甚至會改變官渡之戰的走向。

值得注意的是,孫策臨終時,選擇将江東主公的位置,傳給弟弟孫權,也即這顯然屬于兄終弟及的情況。那麼,問題來了,孫策明明有一個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弟弟孫權呢?對此,在筆者看來,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孫策是比較無奈的,也即他無法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首先,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孫策的兒子名為孫紹。公元200年,在孫策去世的時候,孫紹的年齡在10歲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元182年出生的孫權,當時的年齡在18歲左右。是以,非常明顯的是,從年齡上來說,孫權要比孫紹更适合繼承江東主公的位置。結合當時的曆史背景,孫策去世之際,處在群雄逐鹿的曆史階段。就江東孫氏來說,在外部要面對曹操、劉表、袁紹等強勁的諸侯勢力。如果孫策沒有選擇好合适的繼承人,并導緻江東發生内亂的話,那麼,曹操、劉表、袁紹等諸侯,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甚至可能會聯手瓜分江東的疆域。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而就江東内部來說,孫策雖然通過武力平定了江東六郡,但是,就士族遍布的江東來說,孫策還沒有比較穩定的根基。換而言之,孫策需要時間來鞏固自己對于江東的占據。可是,孫策最後還是被許貢的三個門客謀害,這自然打亂了孫策的計劃,促使其無法傳位給兒子孫紹。許貢是東漢末年的官吏。先後任吳郡都尉、太守,欲送密信給曹操,要曹操注意孫策,卻被孫策發現而被殺。《三國志·蜀志八·許靖傳》、《三國志·吳志一·孫策傳》、《三國志·吳志六·孫韶傳》均有記載。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江東的士族中,顯然不止有一個許貢,也即不少人暗中在和曹操聯系。對于曹操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自然會對天下的英雄豪傑形成不小的影響,比如孫策的官職和爵位,名義上是漢獻帝劉協冊封的,實際上是曹操授予的。

在此基礎上,在不少曆史學者看來,孫策之是以被刺殺,是因為他想要率領士兵北上中原,這嚴重損害了江東世家大族的利益,是以才有了刺殺的結果。在内憂外患的背景下,孫策如果執意讓孫紹即位,很可能成為江東世家大族的傀儡。而這,自然是孫策不願意看到的結果。是以,權衡利弊之下,孫紹顯然不是繼承自己事業的最優人選。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雖然也不過18歲,但是他為人英明果斷,崇尚俠義,喜歡招攬各地的賢才,這促使孫權已經逐漸和孫堅、孫策齊名了。對于孫權來說,經常跟随在孫策左右,其才能令孫策都自歎不如。

陳壽在《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十一·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中記載:權年十五,治舉為孝廉。

公元196年,在孫策南征北戰的時候,十五歲的孫權就已經開始擔任縣令的官職,這意味着孫權很早就得到了曆練。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對于當時的孫權,已經在江東将領中積累了一定的威望,比如張昭、周瑜等人,都對年少成名的孫權非常看好,願意輔佐這位主公。

公元200年,在孫策臨終前,把孫權叫到了身邊,親自給他配上印绶,說:“率領江東兵衆,決戰兩陣之間,用武力争奪天下,你不如我;但是,舉賢任能,促使他們各盡其心,進而來守衛江東,我不如你。”對此,在筆者看來,孫策的這一番話,點明了孫權知人善用的優點,這自然是成為一方諸侯的必備品質了。比如曹操和劉備,自然也具備這樣的能力。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在東漢末年的諸侯中,單單憑借勇武,顯然不能長期立足下去,比如呂布、馬超、公孫瓒等諸侯。是以,真正走到最後的諸侯,麾下顯然會有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并且要讓這些人才得到充分的任用。比如袁紹麾下雖然人才濟濟,可是,袁紹的用人能力顯然比不上曹操,這也是他在官渡之戰中吃到敗仗的重要原因。

最後,在東漢末年,不少皇帝都是年幼即位,比如漢少帝、漢獻帝等。其中,漢靈帝駕崩兩天後(同年夏四月十三戊午日,即公元189年5月15日),劉辯即位,史稱少帝。少帝尊母親何皇後為皇太後,由于少帝年少,何太後執掌大權。是以,非常明顯的是,漢少帝劉辯即位之後,一直沒有掌握實權。公元189年,在大将軍何進和宦官兩敗俱傷之後,董卓趁機來到東漢都城洛陽,進而篡奪了大權。在此基礎上,董卓除掉了漢少帝劉辯,并改立劉協為皇帝,這就是漢獻帝。

孫策自己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給孫權?原因很無奈!

和漢少帝劉辯一樣,年幼的劉協,也是一位傀儡皇帝。在董卓被殺後,漢獻帝劉協又被李傕、郭汜、曹操等權臣所挾持。針對這一情況,孫策自然不希望重蹈覆轍。是以讓孫權繼承自己的位置,正是為了避免這一情況。而且,孫策為孫權留下了周瑜、張昭這兩位大臣來輔佐,也是希望平衡孫權麾下大臣之間的權力,以此確定孫權可以逐漸掌握江東的大權。在此基礎上,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孫權确實成為匹敵曹操、劉備的一方諸侯,也即沒有辜負孫策的期望。

此外,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稱帝的時候,将孫策追封為長沙桓王,至于孫策的兒子孫紹,僅僅被封為吳侯,後來則是被封為上虞侯。由此,孫紹連一個藩王的待遇都沒有獲得。更為關鍵的是,孫權的孫子孫皓在位時,有人傳言孫紹的兒子孫奉應當即位,這促使孫皓誅殺了孫奉。是以,孫策後人的結局,自然是比較凄涼的。當然,這都是後話了,也不是孫策可以預料的結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