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說和詩歌都沉默的時候,珍貴的文物便成為了一個城市、朝代乃至全世界之中最真實的底色,向我們訴說着過去的故事。中國土地廣袤,文化源遠流長,在這裡不僅誕生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也留存了衆多珍貴的曆史文物。
但是令人感到驚奇的是,有些曆史文物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古”風“古”氣,反而和現代産物有着衆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下面的幾件文物,貌似是從21世紀“穿越”過去一樣,讓人匪夷所思!

杭州博物館"鎮館之寶"——戰國水晶杯
1990年10月,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一号墓出土了一件稀世珍寶——水晶杯。該杯高15.4cm、口徑7.8cm、底徑5.4cm,由一整塊晶瑩剔透的水晶打磨、抛光而成,是中國迄今為止形狀最大的一件早期水晶制品,是杭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更是在2002年被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鏡展覽文物,其曆史地位可見一斑!
最為神奇的是,這件寶物竟與當今的透明玻璃杯十分相似。許多有幸得見戰國水晶杯的專家和遊客,都感歎于該文物的奇妙之處:整體簡約的造型、剔透的杯體、厚厚的杯底,簡直就是“穿越”到戰國的現代工藝品!
夏朝的“馬克杯”——灰陶杯
除了戰國的水晶杯,曆史往前追溯到夏朝,還有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也叫人連連稱絕,那就是出土于二裡頭遺址的“灰陶杯”。
這件文物乍一看貌似平平無奇,但是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它與現代的另一件日常器具十分相像,那就是馬克杯。
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灰陶杯,是古人采用灰陶技術燒制而成,其外表的條條凸起貌似瓜棱,再加上比例得當的搖桿,實在酷似當今的馬克杯。
但是說起與馬克杯不同的一點,應該就是這件文物的象征價值了。灰陶杯外表上的瓜棱間距基本無差,也就告訴了我們遠在夏朝甚至更早的階段,古人便已經知曉等分的技法和觀念了,實在讓我們驚歎于古人的智慧!
神秘的墓碑——“扯淡碑”
王爾德曾經說過:“一個人應該永遠保持一點神秘感。”回到彌足珍貴的文物身上,一件文物如果披上了神秘的面紗,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專家、學者研究。在河南淇縣就有這樣一座墓碑,至今對于墓碑的主人身份也沒有定論,這座墓碑就是“扯淡碑”。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這座墓碑的時候,一定會對墓碑的名字忍俊不禁。實際上這座墓碑名稱由來很簡單,就是源于碑上兩個醒目的大字“扯淡”。
這樣诙諧幽默的墓碑,與當今時代的網絡流行語有着異曲同工之妙,讓人不禁感歎,原來古人也會偶爾調皮一下。此外,這座墓碑共刻有111個字,碑高178厘米,寬86厘米,厚18厘米,是河南淇縣的著名景點。
值得一提的是,扯淡碑還有一個奇妙的經曆,據說這座墓碑經曆了殘酷的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文化大革命等衆多大事件,卻仍舊儲存十分完好,至今屹立在河南摘星台公園内。
其墓碑主人的身份也一直是個謎,目前的幾個猜測對象分别是明朝勳臣沐氏、崇祯皇帝和沐懷古。不管怎樣,相信這座墓碑依舊繼續向着曆史的發展方向前進,等待一個人的出現,解開它神秘的面紗!
古人的度量衡工具——青銅卡尺
度量衡這個詞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早在國小我們應該就聽說着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故事。但是說到度量衡的工具,大家應該了解不深,而在漢代就有這樣一種度量衡的工具,其構造繁瑣、測量精密的程度都令人稱奇,那就是青銅卡尺。
1992年5月,青銅卡尺出土于揚州市一座東漢早期的磚室墓,由固定卡尺和活動卡尺兩大部件構成,固定尺長13.3厘米,固定卡爪長5.2厘米、厚0.5厘米、寬0.9厘米,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現代”卡尺構造。
如果把青銅卡尺拍攝一張黑白照,與現代卡尺的黑白照放在一起,我打賭你有可能會選錯,因為這二者實在是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從主要的組成構件來看,東漢青銅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動尺,相當于現代遊标卡尺的主尺與副尺。
當然,實事求是的講,如果這二者真要PK,更勝一籌的相比還是我們現代的遊标卡尺。不過值得肯定的是,東漢青銅卡尺的發現,為研究度量衡的發展曆程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參考價值,進一步推動了度量衡的史學研究。
瑪雅時期的“頂尖科技”——火箭浮雕
在以千萬年為機關的曆史長河中,有一種古老、神秘的文明吸引着衆多的考古研究者,那就是瑪雅文明。
作為叢林文化的代表,瑪雅文明在數學、農業、天文學、藝術學等方面有着極高的成就,很多文明成果到現在看來仍舊令人吃驚。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的火箭浮雕。
火箭浮雕位于巴倫傑神殿的"碑銘神廟"中,是一牆非常宏偉精美的浮雕壁畫。其中有一個青年浮雕令人稱奇,隻見他頭戴類似現代“宇航帽”的頭盔,操作着一台機器。
機器上還能夠清晰地看到“儀表盤”,而且機器還貌似有火焰噴出,像極了如今的航空火箭,不得不讓人猜測,瑪雅人的預言似乎确有其道理。我們也會好奇着,還有哪些奇妙的古人智慧等着我們去挖掘。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時尚也總是一個圈。從這五件文物來看,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仿佛總是有種特别的聯系。
為我們探索曆史搭建一個“穿越”的橋梁,從這個橋梁中我們傳承和見證着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也借助着文物的力量“穿越”到那時的城市、朝代,感受着千萬年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曆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