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古話引發了我們的思考:當今社會,人們都本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我們還應不應當管别人的事呢?管,當然要管,但要當管則管。
管之過度,可能會招來禍患。
秦變革之時,有一天,秦王在案上睡着,醒來後發現有人給自己披了一件大衣。一問,原來是管典帽的人不忍秦王着涼。聽罷,秦王卻下令斬殺管典帽的而寬恕管典服的。管典帽之人之是以慘遭殺害,是因為其越職越權,管了不當管的事。然而,試看今日,校董會插手教務管理;交通局在閑暇之餘收取稅務;超級大國幹涉小國内政……造成了秩序的紊亂,社會的不公。是以,我們要審時度勢,顧全大局。他人之事,當管則管。
君子之交淡如水,可這水不應是冷的。
古之君子之交,力求平淡,有意義,隻需滿懷熱情真摯;而今之衆人之交,必求回報,有利益,确實冷酷無情。長江大橋邊地漁民不管落水者,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三聚氰胺的添加者不管嬰兒,是對道德的背叛;溫州“跑路“的負債老闆不管債民,是對信用的侮辱……他人的呼救,孩童的哭啼,百姓的悲痛與絕望,都不管了。觸及到了他人的利益,甚至傷害了其利益,卻轉身不管,實屬不應啊!是以,對于他人的事,我們當管則必須管。
現實讓我想起叔本華說的話:“感情從前門進,理性則會從後門出。”
生活中我們錯過了“當管則管”的時機,讓其成為過錯,是因為夾雜了感情的因素。路人不管小悅悅,是因為他們害怕攤上麻煩;而大學生勇救落水者,是因為他知道生命很重要,要尊重生命,管好生命。
當面臨管不不管的抉擇時,要用理性去思考。越權越職會引起混亂,則不管;生命危急,則必管;傷害了他人,要負責;事不關己,無傷大局,則不管……
人是一顆會思考的蘆葦,既在塵世中搖擺,又在搖擺中思考。
寒山和拾得有一對話:“世界謗我欺我辱我如何處置?”拾得答:“忍他由他避他你且看他。”
面臨管與不管時我們應想:“世事煩我惱我苦我任憑考驗。”“審之視之度之當管則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