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835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在人們的心中,當時最讓大唐帝國忌憚的,應該是當時勢力旺盛的遊牧民族吐蕃和突厥。但是,真正打倒強大的帝國的,反而是一直默默無聞的南诏國。雖然聽起來讓人不可思議,但這卻是事實。
大唐帝國在我國古代史上是最繁榮最強大的帝國了。但是在天寶十三年,大唐帝國打的一場仗卻成為整個國家的恥辱。這就是大唐帝國和小小南诏國之間的戰争。

南诏國本來一直不太起眼,但是由于重要又強大的地理位置,導緻大唐和吐蕃都争相想把他拉攏過來,最後,南诏選擇了大唐,但是後來,為什麼大唐帝國卻敗在了南诏的手裡?
一、大唐帝國和南诏國
南诏國本來是西南地區的一個小國家。在西南地區中,南诏國的勢力是最強的。他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好,旁邊就是勢力很強的吐蕃。而唐朝和吐蕃之間數十年的戰争,也讓夾在中間的南诏成為了香饽饽。
大唐帝國和吐蕃都争相拉攏着南诏國。後來南诏選擇了大唐,而大唐也幫助南诏統一了西南地區,消滅了幾個小國家。南诏和大唐成為聯盟,這讓吐蕃也開始從長計議。
後來,大唐、南诏、吐蕃就成為了當時最大的三股勢力。後來,南诏國随着不斷的消滅其他小國,自己的勢力越來越龐大了起來,這個時候,南诏和大唐的戰争也就無可避免了。
而原本友好的兩個國家為什麼反目成仇了呢?當時南诏的一個是石碑詳細的記載了大唐的六條罪證。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大唐和南诏之間的那段恩怨糾紛。
二、六條理由
第一條罪證就是南诏認為唐朝想要偷偷和吐蕃結盟,然後一舉消滅自己。但是這其實是不可能的。因為南诏、大唐和吐蕃的勢力都是三足鼎立的。
大唐如果真的想消滅南诏根本不需要和吐蕃聯盟。而且,如果這互相牽制的平衡如果被打破的話,任何一方都有危險。
第二條理由那就是南诏王的弟弟,被皇帝流放到了大唐的土地上,但是當時一位官員卻上奏了朝廷,想要引發南诏國内部的混亂。這其實就是一種離間行為。
第三條,是南诏在慢慢消滅了西南幾個國家之後,統一了洱海,又開始對周邊小國家的消滅和統一,實力慢慢的大了起來,這讓唐朝感到了壓力。
當初,唐朝任由南诏統一小國家的原因是想要和他一起抵抗吐蕃的侵犯,但是現在的局勢,已經不受自己控制了。是以,南诏在打敗和吞并的那些少數民族的部落,大唐都選擇了包容并且給予照顧。
南诏認為這是自己打敗的部落,而大唐的做法無疑是看自己不順眼。第四條理由其實就是南诏認為,大唐在進行無形的打壓他。和南诏國關系要好的一些國家,大唐都對他們進行壓榨。
而關系不好的那些,大唐給予無限的扶持和權力。在南诏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排斥他,雖然南诏現在的勢力都是大唐幫助和扶持的,但是也不能如此翻臉。
這第五條就是大唐對南诏明顯的排斥和防範了。南诏國在進行一些小國家的吞并和消滅之後,勢力越來越大,唐朝看在眼裡,也不得不防範這個盟友國。是以在離南诏國附近都安置了幾所城牆,還駐守了不少的士兵。
這個舉動是在采取防範的措施,是想要自保,但是南诏國卻不樂意了。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駐守士兵,安營紮寨,這不就是已經把刀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嗎?
這早就引起了南诏國的不滿,是以等到哪一天,南诏國已經忍無可忍的時候,必定會發動和唐朝的戰争。第六條,其實就是大唐對南诏國征稅,讓南诏國不太滿意。
因為南诏國發現,大唐對自己征收的稅和其他國家的不一樣。南昭公也認為這麼高昂的費用,實則就是大唐在默默的打壓自己,這引起了南诏國強烈的不滿。
三、南诏國與唐朝避免不了戰争
其實從這六條理由中可以看出,不論是合理還是不合理的借口南诏國都下定決心想要和唐朝來一場戰争了,他們已經培養了多年,準備也做得非常充足。
而南诏和大唐真正起了摩擦,也是一個契機。當時南诏國國王按照舊例去駐紮在雲南太守哪裡拜訪,但是那太守卻侮辱南诏國王後,還對南诏王進行了侮辱。
這南诏國忍不了了,将這件事情上告到唐朝朝廷,但是卻不了了之,一氣之下,南诏王就殺了這個太守。這下,南诏和大唐正式開啟了戰争模式。這場戰争,也讓南诏和吐蕃不能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大唐,最終,大唐戰敗得一塌糊塗。
大唐前前後後已經折損了數十萬将士,但是将軍卻在皇上面前一直虛報軍情,對唐玄宗說戰争很順利。更讓人匪夷所思得是,整個朝廷都瞞着唐玄宗。以至于戰火都燒到家裡來了,唐玄宗還是不緊不慢毫無察覺。
可能在唐玄宗的眼裡,大唐還是一片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但是,這華麗的城池背後,早已經殘破不堪。後來高力士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對唐玄宗告訴了實情,可惜唐玄宗老了,他開始回避,最終,這一切的問題都擠壓到一起,爆發了安史之亂。
參考文獻:《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