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閱讀好的書,就如相識了位良師益友,與其打交道會令我們受益匪淺。書籍是我們人生路上一盞指引我們走向未來的明燈,每一本書籍就像一塊磚頭,成功的路便是由他一塊一塊鋪墊而成。
書是傳播人類文化的使者,從印刷術發明以來,這事實就一直存在着,并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不會改變。用思維接觸文字,用大腦去想象,用心靈去感受。書貴在讀,貴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開讀時的那一份虔誠。當你讀書時,你的思維在書中神遊,你的情感在書中起落,在書中你可以體會到任何喜怒哀樂,書的魅力便在于此。你可以進入到書中缤紛的世界,與書中的人物促膝長談,與他們一起呼吸,與他們一起探索未知的命運。盡管如今在這科技飛速發展的世界裡,琳琅滿目的電子書在世界範圍内越來越流行,電子閱讀代替紙質閱讀的趨勢開始顯現出來。但我認為,隻有紙質閱讀才能體會到書頁劃過指尖時的觸感,才能聞到那令文人墨客陶醉的書香氣息,才能看着時間将書頁慢慢染成淡黃。這些是電子書所不能給予的,現在不能,我想,将來也不能。
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贊。然而除了讀好的書,讀多的書之外,有一點我們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書并不一定能讀好書。有一些人雖然對讀書喜愛有加,但卻并不善長于讀書,盡管博覽群書卻難以從中有所收獲。過低的效率會導緻我們極大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朱熹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讀書的方法是在于循序漸進,一步一步的來,由淺入深,讀熟之後再認真去思考。這句話闡述了一個高效率讀書的方法。
由此可見,讀書數量多少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是否将書讀得精,讀得通。如果一個人隻注重閱讀的數量而不去重視閱讀的品質,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其實他一本書也沒有讀完。現在的我們,這種“有書等于沒書”的現象也是并不少見,我也曾犯過這樣的錯誤,也就是不會讀書。就說國文課本,大家都認為沒什麼看頭;這樣一來,掌握的知識也相對于較為膚淺。是以更何況是其他書呢?面對現在激烈競争的社會,更需要我們的善讀。
對于書,隻有善讀,才能像蠶一樣,吃進去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