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修行的緣故,林清玄先生的文章都帶着淺淺的禅意,帶着獨有的東方韻味,字裡行間所蘊含的智慧與哲理,總能幫遭遇挫折的我們開啟另一扇風光獨好的窗戶,進而心懷希望。
國小時讀過的《與時間賽跑》、《桃花心木》,篇幅短小卻能從中窺見生活的甘辛,時間的珍貴。而林先生的《少年遊》則是讓我領悟到了他對于生命的灑脫和釋然。
“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詩經中深淺分明的景象,讓躊躇滿志的少年癡癡仰望着那仿佛停留過神鳥的高崗,将自己幻化為一株梧桐面向朝陽。縱使這個輪廓模糊不清的夢境随着天明而逝,但年少時期的我們,又何嘗不曾神遊于自己的世界之中呢?;小時候喜歡在下雨天淋雨,不聽媽媽叮囑帶傘,獨自享受它的回憶,到長大後才明白媽媽對他的愛,卻再也回不到稚子時期,無法避開溪畔的水花;而或是幻想自己也手執寶劍,在漆黑的夜裡,在半輪弦月下,舞出朵朵劍花。
若是生命中能有這般傳奇曆程,自然是精彩絕倫。但随着不斷長大,我們竟不願舍去自己年少的蓬勃豪情,滿腔熱血;甚至不願面對充滿未知坎坷的明天。但作者又說,“由于翻過的頁中有太多的歎息才害怕,由于後來的篇章裡顯示着精彩的未知才驚喜。知道自己所走的路是一條不餒的路,微小的感觸已然難以遮掩它們的不足道。”是以,隻有我們勇于承擔,勇于面對挫折,才能在充滿煩惱的人生中成就感恩和喜悅,才有權利享受人生途中的精彩,才能在将來的一天慶幸自己沒有白活。就像文中所說的——“或然我這一去會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或然每一次秋季會暖暖地滑進來,或然我甚至去追尋一群北雁。我的每一個足音卻都相信;隻要有風有雨,我們曾經一起擁有的不僅是回憶,而是延續;隻要有聲音的地方,你的聲音将恒常響在耳際。”
閱讀林清玄的散文,就如一步步跨過文字的萬裡高山,其間的樂趣與所看到的風景,都會融入内心與血脈,使人心境澄明,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