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吃緊,後方緊吃”,這是對近代以來老蔣當權下的國民政府最貼切的描寫。自從中山先生逝去,政府大權旁落再到老蔣上台,國民政府從最初的愛國宗旨轉變為了為舊地主官僚、保守派站台。著名的四大家族就是典型的權貴代表,前方戰火紛紛,後方卻是紙醉金迷。

四大家族的奢華是人盡皆知,豪橫也是不可一世,光是孔家就每年從政府那裡撈取錢财達數百萬計,背地裡暗藏的财富也是數不勝數。在1948年左右,國軍局勢不利,四大家族被安排退到台灣,而随之一起轉移的則是巨額的财富以及數不盡的古玩珍寶,尤其是黃金白銀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程度。
在1948年底,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潰不成軍,一路丢城失地。而内部也爆發了重重沖突,當時的副總統李宗仁直接要求老蔣下野,呼應者甚多。面對這一困境,老蔣選擇了退守台灣,韬光養晦。
于是一系列計劃就緊鑼密鼓地展開,為了保證有足夠的資本可以東山再起,老蔣分多次将國庫裡的黃金白銀都給搬空。當時國民政府通過發放金圓券從老百姓手裡掠奪了大量的黃金,在1948年底統計時國庫裡尚且還有黃金400多萬兩,但在解放全國經過一番清點,各地國府金庫已然空了,老蔣将所有财富席卷一空。
據後來的調查,老蔣從1948年底開始就有計劃地從金庫運出黃金,一共運送5批次,其中數次是運到廈門鼓浪嶼儲存,最後都流向了台灣。老蔣這5次運輸的黃金數量達400餘萬兩, 折合當時市值約4億美元。
顯然,這是一筆巨大的财富。而為了運輸黃金,老蔣也作出了詳細的安排,每次都由親信通過各種名義秘密運輸,知情人少,保密性高。運輸第一批黃金就是由蔣經國親自負責,而且調用了一艘緝私艇來專門負責。在後來繳獲的秘密檔案裡,我們可以知道這批黃金總數為200萬兩,1948年11月30号夜晚在上海外灘秘密送入“海星号”,再加急運走。
為了保證這一秘密不被洩露,全程都安排有憲兵負責隊伍,就連押送人員對貨物也毫不知情。為了安全起見,“海星号”分數次運送,其中第二船約運輸60萬兩黃金,被安排到了鼓浪嶼地下倉庫。直到1949年8月,福州解放後這筆黃金才被再次轉移到台灣。随着局勢的緊張,第二、三批黃金也被緊急調往台灣,老蔣為之動用了軍艦護航以及飛機輸送,通過精心的謀劃最終将大陸金庫搬空!
由于老蔣做事周密,極力隐藏,國民黨一系列官員都被蒙在鼓裡,直到後期财政不足時老蔣的謀劃才被揭開。一時間群情激憤,李宗仁趁機要求調回這批黃金當作軍饷,但被當時接管台灣的陳誠拒絕,而這筆龐大的财富也就自此落到了老蔣的口袋裡。
那後期,這筆黃金是怎麼使用的呢?對于這個結果也是衆說紛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後來因為局勢緊張老蔣曾經調60萬兩黃金回大陸,維持軍事上的消耗,而留在台灣的黃金總價值則有700萬兩。
研究台灣曆史的學者曾經作出解釋,認為這批黃金大部分被用來作為新台币的準備金,幫助維持台灣社會經濟,但這一說法未曾得到普遍認同。至今,對于這批黃金去向也是成謎,或許還在安安穩穩地存儲在倉庫裡也不一定! 雖然帶走了大批财富,但是老蔣早已盡失人心,再也沒有回到過大陸半步,即使有着什麼布局也都早已随風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