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給我留下的印象,正印證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他固然是封建制度的陪葬者,科舉制度的殉葬品,但他之是以有如此悲慘的結局,我想更多地應歸咎為他自己的不争氣。
社會固然黑暗,制度固然腐朽,但哪朝哪代不曾有過這樣的光景?文天祥、嶽飛、聞一多不都是黑暗社會裡造就的英雄嗎?被環境禁锢了思想麻木了感覺,是一種悲哀。生不逢時的偉人不在少數,像蘇轼這樣縱然有真才實學卻一再被貶谪,得不到重用的人也不曾丢失那份豪情壯志,無功名傍身,依然活得潇灑自在。孔乙己與他們相較,心理素質未免太過低下。
孔乙己四肢健全,完全可以像“短衣幫”一樣靠勞動養活自己,但他清高得不得了,堅持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信條,縱然窮困潦倒,也絕不從事那些他自認為“低俗”的工作。若說他堅守了讀書人的品格,那他又将“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食嗟來之食”丢到哪裡去了呢?做出了偷盜之事卻還自命清高,難怪落為别人的笑柄!
而當今社會某些人,有那麼一星半點學曆就心氣極高,四處投遞履歷忙碌奔波,也不肯踏踏實實地做一份穩定的粗活,不正是現代版的孔乙己嗎?我想,他們的的自命不凡無疑是“假清高,真虛僞”。
孔乙己是一個弱者,面對黑暗腐朽的社會、麻木冷漠的衆人,他沒有選擇反抗,而是選擇了忍受;他沒有想過去改變這種現狀,而是選擇了一味地順承,他缺乏反抗精神。身無分文又如何,百無一用是書生又如何?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總好過整天消沉度日,感歎自己的不幸,甚至迂腐麻木吧?
社會環境是次要的,一個人的成就還是在于自身。縱使條件再艱苦,命運再坎坷,隻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積極進取的精神,終能創造出一片輝煌。
總之,莫要學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