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争

中國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争

故事要從民國元年說起。

1912年1月1日以前,中國使用農曆,但是1月2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向各省發了一通電報:

各省都督鑒:

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訂定于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布告。

孫文

這個月的随後,孫中山又頒布一道指令: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令:

按照改用陽曆,前經本總統派員交參議院公議,當由該院全員議決,并通電各省在案。茲惟參議院緘稱:“應即頒布曆書,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并由該院開會議決編曆辦法四條,等因到府。合即責令行貴部查照,斟酌美備,趕于陰曆十二月前編印成書,以便頒發各省施行。至要。此令。

内務部知照

從此,中國開始實行陽曆,開始了很長時間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争。

中國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争

但是,這個“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争,你以為隻是簡單的“新曆”與“舊曆”之争麼?所謂曆法,其實還是個政治問題,這兩個“新年”之争,其實還反映了政府與一般群眾之間的沖突。

我們要知道:曆法其實還是個政治問題。然後再看當時參議院的決議強調的“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再聯想到曆次改朝換代的“改正朔,易服色”,就不難了解了:民國改用陽曆,其實不隻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引進西方科學的“陽曆”,放棄了中國舊有的“陰曆”。實際上,“改朝換代”的思想暗流還在湧動,而放棄陰曆、改用陽曆,隻不過是古代“改正朔”的一個翻版而已。

中國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争

但是,雖然政府規定使用陽曆,但民間并不認賬。在當時官方與民間的觀念裡,所謂“過年”,隻能過一個“年”。那麼問題來了:是過你政府的“年”?還是過我們老祖宗的“年”?

1914年,北京政府内務部向袁世凱遞交了一封呈文:“拟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袁世凱準許了。

在這裡,陰曆元旦被稱作“春節”,成為政府的法定假日。我們稱陰曆年的第一天為“春節”,其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算起來,也不過是最近一百年的事情而已。

中國的“陽曆新年”與“農曆新年”之争

從此,中國人所說的“過年”,就成了過兩個“年”:官方過陽曆的“年”,民間過農曆的“年”。

是以簡要地說,公曆的1月1日和農曆的正月初一都是元旦,民國政府規定大家過公曆的元旦,但是老百姓不買賬。而袁世凱時期又立法将農曆的元旦定為“春節”,老百姓過這個春節非常積極,從此過春節就是過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