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萬萬的學生們守候在電視機前,盼望着,盼望着,《開學第一課》終于開播了。
開場曲仍是那熟悉的歌詞,熟悉的旋律,勾起了我們對新學期的向往與期許。緊接着,兩位主持人——何炅與撒貝甯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激昂的開場詞振奮人心。節目中,我們共上了四堂課:夢想、奮鬥、探索與創造。令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俞敏洪伯伯的奮鬥故事。
俞敏洪伯伯是從小小的農村走出來的,他的理想并不高遠,隻是想上一所縣裡的師範學校。但由于英語隻有三十幾分,遠不及分數線,是以第一次聯考就這樣以失敗落幕了,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在幹農活的間隙努力學習。夜深人靜,他的房間裡還亮着燈火。雖然沒有那種“鴻鹄之志”,但他也在為那小小的目标悄悄奮鬥着。懷着一顆追夢的赤誠之心,他再次踏上了聯考之路,可惜的是,最終以五分之差落榜。我以為他就這樣放棄了,可是他并沒有。接下來的一年中,他專心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最後的結果出乎意料——他竟然超過了北大的錄取分數線!經曆了兩次失敗,最後的收獲遠比想象的更大。在北大當了幾年的老師後,他又靠着自己奮鬥的信念,創辦了當今舉世聞名的新東方英語。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和絕對的蠢材,隻要你肯奮鬥,肯付出,肯拼搏,肯努力,那麼成功其實離你很近。“奮鬥”二字看似簡單,但其中卻飽含深意:“奮”字意為發憤圖強,積極向上,有着永不言敗的喻意;“鬥”字,意為拼搏,不折服,不向失敗低頭,昂首前進。做到這兩個字,其實并不容易。首先你得先有堅定的意志,這絕對不是一時的,而是伴随你一生一世的。“越挫越勇”,這是你在失敗後必須做到的。失敗乃成功之母,不要畏懼失敗,它并不可怕。多少人在奮鬥中因慘敗而抑郁,快樂的心态能助你走得長遠。我們生而平凡,但上天沒有剝奪我們奮鬥的權利,它是成功的資本。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奮鬥永遠是成功的階梯。
無獨有偶,張海迪從小高位截癱,她無法上學,于是在家中自學課程。在殘酷的命運挑戰前,張海迪沒有頹廢與沉淪,以毅力和信念與疾病作抗争,攻讀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學習了大學和碩士研究所學生的課程,還自學針灸術,為群衆無償治療。她先後翻譯了多本外語小說,創作多個文學作品,被評為“八十年代新雷鋒”“當代保爾”。她的人生都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成功都是奮鬥出來的。開學第一課教給我們的并不隻是學術知識,還教會了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