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在解放戰争中,西北戰場一直是被人遺忘的闆塊,除了在1947年的重點進攻階段,視乎整個西北一直是遊離于主戰場之外。确實從戰争開始後,在大西北一直以來是胡宗南和彭總在唱二人轉。但手握數十萬大軍的胡宗南,面對兵力僅有自己零頭的彭總卻是一籌莫展,基本上都是被彭總的西野一直帶着轉,然後在運動中被殲滅。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巅峰時手握60萬大軍的胡宗南,一直在彭總手下吃敗仗呢?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彭總和胡宗南

屢敗屢戰的胡宗南

在一衆黃埔學生裡面,胡宗南可以算學生會長級别的人物,黃埔一期出身,又是老蔣的學生,這讓他從出軍校開始就被人冠以“天子第一門生”的稱呼。确實在很多黃埔學生裡,在1949年之前也就隻有他被授予上将軍銜(中将加上将銜)。就連戰功卓著的王耀武和同期的“救火隊長”杜聿明都要靠邊站。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黃埔學生中的第一個上将胡宗南(中)

而胡宗南之是以能這麼快被提升,除了在紅軍時期追剿我軍有功外,也和他在抗戰時期守衛西北大後方,積極搞摩擦,死心塌地為老蔣賣命有很大的關系。

但話又說回來了,久疏戰陣的胡宗南在解放戰争中也就除了忠心而已了,面對彭總帶領的西野,胡宗南可以說是屢戰屢敗。

在解放戰争中即使西北部隊東調進入關内作戰,但1946-1948年期間,胡宗南依然可以在陝甘甯等地集中20多萬嫡系中央軍,和常年隻有3-4萬軍隊彭總而言,兵力比達到7:1,而且作為嫡系部隊,胡宗南部的裝備也是向着國軍王牌主力靠攏,其第1、29軍皆是王牌中的王牌。

但就是這樣的王牌,在面對彭總時卻隻能挨打。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胡宗南的西北中央軍

在1947年3月開始的延安保衛戰,面對的14萬胡宗南大軍,彭總率領不到3萬人的陝甘甯邊防軍在機動防禦和運送站中三戰三捷(分别是青化砭、羊馬河和蟠龍戰役)一共殲敵1.4萬人。在主動放棄延安之後,又在8月份的沙家店戰役中殲滅胡宗南精銳的整編36師将近6000餘人。加上其他阻擊戰的勝利,西野在冬季休整前殲敵将近3萬人,比自身的部隊還多。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沙家店戰役中的我軍

到了 1948年上半年,已經正式擴編為西北野戰軍的陝甘甯邊防軍,在彭總的帶領下繼續高歌猛進,3月份的宜川戰役中殲滅國軍名将劉戡帶領的29軍及增援部隊,合計殲敵的3萬多人,29軍軍長劉戡自盡身亡。并順利收複延安,而半年前還在為占領的延安沾沾自喜的胡宗南,此時卻被彭總狠狠打臉。

在4-6月份的攻勢中,彭總又發動了西府隴東戰役,在作戰中我軍一度攻下寶雞,但在裴昌會和西北的二馬的夾擊下,彭總不得不退出西府地區。雖然彭總一直認為西府戰役沒有達成戰略目标失敗,但此戰殲滅國軍将近2.1萬人,經過将近1年的作戰,雖然胡宗南依然保持20多萬的正規軍,但其有經驗的一線作戰人員已經損失殆盡。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在作戰中被擊潰的胡宗南部隊(劇照)

到了下半年開始,為了配合關内中原解放區的反攻,彭總于8月-11月間,先後發起了澄一、荔北和冬季3次戰役,殲滅胡宗南集團5.9萬餘人,直接将其摁在西北,瓦解其企圖出關援助中原戰場的作戰意圖。在1949年大反攻階段,改組成1野的西野,繼續在彭總帶領下,南下關中,得到華北過來的18和19兵團援助的彭總相繼發動陝中等戰役,直接将胡宗南趕出了陝西,退守秦嶺一線。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1949年在西北作戰的1野大軍

技高一籌的彭總

縱觀胡宗南和彭總在西北的2年鬥法,無論是在兵力的劣勢戰役(三戰三捷),還是兵力優勢戰役(陝中戰役),都是彭總一直牽着胡宗南鼻子走,我軍想打就打,不想打就避戰。搞得胡宗南處處被動,在作戰中後知後覺得他總是屢戰屢敗。

而胡宗南在西北處處挨打的原因,雨田君總結3個:

首先,是彭總技高一籌。

在這裡不得不說彭總的指揮藝術很強,我軍中有兩大敢打神仙仗的統帥,一個是彭總,另一個則是粟裕,用“心有猛虎,細嗅薔薇”來形容他是最合适不過的,看似彭總打仗激進,其實每次戰役之前他都會仔細深扣各部的部署。而且在戰術運用上,彭總喜歡不拘一格指揮。比如在最初的作戰中,以延安為餌,将胡宗南耍得團團轉。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在進行動員會的彭總

在戰場上,彭總也常用圍點打援和聲東擊西戰術調動胡宗南,利用胡宗南急功近利的心理抓住針對胡宗南“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比如延安保衛戰中的三戰三捷,就是如此。同時在對部隊的訓練上,彭總也要技高一籌,西野通過訴苦大會、對俘虜兵進行改造是越打越強。在西野中解放戰士部分縱隊的比例達到70%以上。而能将這些戰士轉換成自己的革命同志,彭總也是功不可沒。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在朝西府進軍的我軍

其次,是胡宗南的自身原因。

當然,彭總能力強,自然也顯得胡宗南更弱,實際上胡宗南的高光時刻也就隻有在追剿紅軍時期,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西北的胡宗南部,基本上都是處于防禦階段,說是防禦但也不和日軍作戰。是以抗戰時期的胡宗南更多是以練兵為主,到了解放戰争時期,久疏戰陣的胡宗南自然不如彭總。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志大才疏的胡宗南(劇照)

而且胡宗南本人有自己的缺陷,好大喜功的他,喜歡追求表面現象,比如對占領延安的執着讓彭總利用打了幾場殲滅戰。同時在西北的他作戰的時候壓根就看不上彭總,相對于西北他更想率部到中原和關内作戰掙戰功。是以方向舉棋不定的胡宗南,被彭總零敲碎打,不僅沒能支援關内戰場,反而讓彭總越打越弱。

用志大才疏來形容胡宗南再合适不過了……

最後,是國軍自身内部問題。

胡宗南是庸才沒錯,但好歹也是帶了很長時間的兵,雖然沒亮點,但卻不會犯什麼錯誤。不過和靈活多變的我軍相比,防區太大,胡宗南集團部隊既要防止彭總部隊,又要防禦在晉南和豫西的陳赓部隊,是以别看20多萬大軍,但實際很難展開。

國軍内部并非是鐵闆一塊,胡宗南喜歡排除異己,作戰時候也和老蔣學微操,弄得下面将領滿腹牢騷。同時即使是國軍中央軍系統深化的西北部隊,内部也是統治腐敗,官員貪墨軍用物資,部隊上的物資無法保證。

解放戰争中,胡宗南兵力常年是彭總7倍,但作戰為何卻屢戰屢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