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什麼入侵印度隻打了一次就放棄了?

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一輛機車就能帶一支機械化步兵旅,一節火車能挂一個軍團,試問誰能打的過?再加上恒河水這個外挂,能活着回去都燒高香了!這雖然有點調侃印度的味道,但這是我們談起印度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什麼入侵印度隻打了一次就放棄了?

實際上印度很“窮”,不過就是這麼一個我們認為很“窮”的國家,在二戰期間就讓小日本吃了一次閉門羹!之後就再也不敢對印度出手,反觀我們中國卻一直讓日本欺負,欺負了我們整整14年有餘。難道說二戰時期的印度比中國還要強大許多,以至于讓小日本都忌憚不已?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二戰時期印度的實力比中國還要差上許多,隻是印度“運氣極好”,又背靠英國這麼一個大靠山,是以才讓小日本吃了癟。

我們都清楚日本因為自己國家資源短缺,就開始想着從其他國家奪取資源,而最佳手段那就是“入侵”。入侵總得有對象吧,于是日本就打起了我們中國的主意。誰叫那個時候清政府腐敗無能,是以落後就要挨打,甲午戰争直接導緻了滿清大刀闊斧進行的洋務運動破産,中國也成了日本侵略的重點對象。

到了民國時期,中國的整體實力并不是很差,日本想要實施侵略計劃就必須要掂量掂量,畢竟曆史上的中國一直都是日本學習模仿的對象。然而東北王張作霖被炸成重傷後不久便逝世,作為他的兒子張學良剛剛接手軍隊的指揮權時,日本借此機會發動“九一八事變”。就當日本嚴陣以待,也是為了試探下中國軍隊的實力時,東北軍完全不抵抗政策,讓2萬多日軍迅速占領了東三省。

這是令國人十分心痛的地方,據記載,東北軍當時有30多萬兵力,外加800多門大炮,以及260多架飛機。如果決意開戰,東北軍部署在河北,熱河,山海關附近的軍隊也可以及時回撤。也就是說如果真的想打,東北軍可迅速召集50萬兵力。對付2萬日軍的進攻,作為實力強勁的奉系東北軍沒有理由會輸。

可惜東北軍就是沒敢真刀真槍幹一架,慫包行動背後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後果,日本進攻中國增強了信心,全面侵華戰争開始。之後日本就誇下豪言,三個月之内必取中國,然而說最狠的話,挨最毒的打,小日本也是被啪啪打臉了,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之下,日本侵略中國的旅程也是十分艱難。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什麼入侵印度隻打了一次就放棄了?

既然短時間之内取不下中國,那麼小日本也不能一直這樣耗着,于是就打起了印度的主意。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小日本也就隻會欺負比自己弱的國家了,這種行為真是讓人反感。不過令人大快人心的是,小日本侵略印度不僅沒有侵略成功,還損了7萬人,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那為什麼小日本侵略印度會那麼困難,甚至不敢再次入侵印度了呢?

印度背靠英國這座“大山”

二戰時期的印度,并非是一個獨立國家,而是英國的殖民地。是以小日本入侵印度的時候,不是和印度軍隊作戰,而是和裝備精良的英國軍隊作戰。如果是和印度的軍隊作戰,我相信日本早就打敗印度了,畢竟那個時候的印度實力比起中國差遠了,印度甚至連正規軍隊都沒有,是以說靠印度自己幾乎是不可能打敗日本的。印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小日本既然敢入侵印度,那就相當于是打英國的臉,英國肯定不會坐視不管,定會派兵迎擊日本。

古人雲:瘦死的駱駝比鳥大,英國在這麼說也是強國,以前還是日本的老大哥,即便是二戰期間實力受損,也不是小日本可以挑釁的。小日本也是夠倒黴的,本來是抱着必勝的決心來的,沒想到自己又提到硬闆了,結果很顯然,小日本再次慘敗。

有着中國軍隊的援助

二戰期間滇緬公路對我國來說極其的重要,如同國家的生命線一般,是以蔣介石也極其的重視,把自己最頂尖的軍隊派到緬甸,目的就是為了守護這條公路。被派到緬甸戰場上的這支頂尖隊伍,是聽從美國指揮的,在東南亞地區和日本軍隊作戰那是無往不勝,幾乎就沒有失敗過。東南亞離印度也近,聽說小日本要進攻印度,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畢竟二戰時期,世界各國都是一起聯合起來對抗法西斯的,互幫互助很正常。有了中國這支頂尖部隊,加上英國的部隊和印度自己的部隊,小日本不敗才怪呢?

這裡要說明一下,英國二戰時期實力大損,其真實實力其實不如日本,是以說沒有中國這支軍隊支援的話,那麼誰勝誰輸還真不好說。但是無論怎麼說,印度還是保住了,其運氣也确實是不錯,不僅得到英國的幫助,甚至連中國都來支援。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什麼入侵印度隻打了一次就放棄了?

日本兵力補給不足,印度環境條件惡劣

在日本入侵印度的時候,隻不過是派了10萬軍隊過去,畢竟那個時候的日本主力軍,約300萬軍隊在中國戰場,是以無法撤離。時任日軍中将的牟田口廉也,也就是向中國守軍開火的指令,發動“七七事變”罪魁禍首,他帶着這支部隊去入侵印度。

不過令人覺得可笑的是,在印度戰場上,死在他手裡的日軍,比死在盟軍手裡的還多。原來牟田口廉也以為印度這個國家實力那麼差,自己怎麼打都是赢,是以也沒放在心上。最後沒想到,居然會遇到中英軍隊的伏擊,這個時候自己帶來的那10萬軍隊,和中英的大部隊比起來,就顯得不夠看了。無奈,這個時候日本的主力部隊被中國軍隊牽制在了中國戰場,也無法派兵過來支援,最後才被打了個落荒而逃。

此外面對後勤保障的嚴峻問題,他居然提出了新的計劃“成吉思汗作戰”。這個計劃簡單來說,他想效仿建立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因為他知道蒙古人南征北戰時,就是用戰馬馱糧食,當糧食不夠的時候,就将戰馬宰殺了吃。是以他見樣學樣,征用緬甸當地的牛羊來背負軍糧。不過,這個想法很快就在戰中狠狠扇了日軍一個大耳刮子。戰亂中,牛羊被槍炮聲吓到,到處亂串不說還将日軍的通道堵住。

就當軍隊反應沒東西吃的時候,牟田口廉也竟然說日本是草食民族,怎會在叢林中找不到食物,旁邊的草啊什麼的都是鮮美的實物。

還有一點就是印度環境惡劣,當時牟田口廉也攻列印度的時候,必須的度過一個長達幾百公裡的無人區,可以說是孤軍深入,十分的危險。這段無人區天氣時好時壞,天氣的變化無常讓很多日本軍人适應不了,還沒走出這段無人區,就感染了惡疾。

等到與敵軍交戰之時,日本的軍隊就損失了一部分實力,可謂是雪上加霜,帶來的10萬軍隊,最後也隻剩下3萬人落荒而逃,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在途中被餓死的。

戰争接近尾期,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

日本最初入侵中國的時候,那是信心滿滿,以至于自信心膨脹,就開始偷襲珍珠港。後來還被人家美國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加上太平洋戰争,日軍損失慘重,導緻在中國隊戰線也被拉長。

而日本入侵印度的時候,差不多是1944年,這個時候戰争基本也快結束了。日本在中國的軍隊被打打的節節敗退,這個時候的日本實力大減,已經沒有再作戰的能力的,屬于強弩之末。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無法派軍去印度支援的原因之一,畢竟軍隊都快打沒了,還拿什麼支援,日本入侵印度會失敗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什麼入侵印度隻打了一次就放棄了?

二戰期間,小日本的所作所為給大部分國家帶了災難,最終小日本還是受到了國際的制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應有的代價。

小日本入侵印度這個計劃是愚蠢的,在自己實力大減的時候,還想着入侵其他國家,明顯是自尋死路。也許是小日本認為入侵中國沒有希望了,是以就想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派了10萬軍隊想在短時間之内拿下印度。可是邪惡還是戰勝不了正義,小日本最終還是失敗了。

此戰之後,日本再也沒有對印度發起任何進攻,不得不說印度确實運氣挺好的,在小日本入侵的時候,背後不僅有着中英兩國的援助,還因為各種原因讓日本主力軍隊無法到達印度,這才避免了一場大戰。

但反過來說,印度也是不幸的,作為英國的殖民地,沒有了國家的主權,也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