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舍得?有舍方有得。但是,舍總得有個量度才行。
易牙為了得到主子的重用竟然毫不猶豫地蒸了兒子給主子齊桓公吃。雖然之後齊桓公看到了他的“忠心”,也确實一直很器重他,但是他也卻是以抛棄了骨肉親情,也削減了兒子及妻子對他的敬重。然而他又真正的到了什麼嗎?——升官發财,高官俸祿?難道齊桓公真就打心底裡看重他嗎?齊桓公哪裡會不懂得一個連兒子都舍得殺掉的人還會對誰忠心。而且,就算易牙他再怎麼狠心惡毒,在那日落黃昏,涼風襲來的時候,他也會略感悲痛和悔恨吧!
曆史上有懂舍得的人,都是毅然決然的“大方人”樂羊自己吃兒子的肉羹,吳起殺妻,呂不為用妻妾施美人計,豎刀閹割自己……這些英雄豪傑怎麼就不懂得父子之間的親情,夫妻之間的愛情,達人性及人格的尊嚴,高尚?也許,這些他們都懂。可是為了做官,為了坐穩那把官椅,對于他們來說丢掉這一切也是不足為惜的。
可是當現代作家朱自清無米下鍋的時候,他也一直去領那美國運來的救贖糧——直到他被活活餓死。作為一個知榮恥的中國男兒,他也深刻的明白——自己是不能為那五鬥米折腰,因小失大的,他不允許自己扔掉骨氣而苟活于世,他舍棄不起這麼大一份國恥,是以他甯願丢棄自己的生命。
無論是近現代,還是在遠古,懂舍與得的人并非是屈指可數的。陶淵明身居五柳,他舍棄了黑暗的官場,卻得到了自由閑适;屈原縱身投下尼羅河,他舍棄了苟活于世,得到了世人的贊許;譚嗣同為國捐軀……對于他們來說,他們舍棄的是無法與得到的相比較的。
舍棄,并不是要滅人性;獲得,也并非指錢物。關鍵在于兩個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