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我一起學習、生活,一起拼搏、努力,一起歡笑、喝彩的同學;這裡有如同父母般每天給我們諄諄教誨,呵護我們成長的老師;這裡每天都發生着精彩的故事,使我的國小生活是那麼豐富多彩——這就是我的班級,一個充滿着溫暖、團結、友愛的集體。
今年元宵節,學校給每個班級準備了不同的“紅包”,裡面是不同的元宵節活動,我們班抽到的“紅包”是包湯圓,這可是全校隻有我們班才有的“福利”哦,同學們是又期待、又激動,從一早上學就開始憧憬下午的活動了。下午,在教室門口意外出現了幾個熟悉的面孔,原來是我們班特邀的“外援”——我們的家長代表,有了他們的加入,我們對包元宵更是充滿信心。
活動還沒正式開始,同學們就在位子上躍躍欲試。幾位同學迫不及待地去講台上揉面,結果面團沒揉成,卻弄得滿手都是濕答答的糯米粉,往臉上一抹又變成了“大花臉”,同學們看得哈哈大笑。家長們在旁邊看見了,開始手把手教我們。要先把面粉倒在盆裡,在中間挖一個小窩,然後慢慢地往窩裡倒熱水,一邊倒一邊把四周的糯米粉往中間推,并且開始揉成面團,一直到面團的幹濕程度正好,就不用倒水了。接着把揉好的面團搓成一個個大小差不多的小面團備用。
準備工作差不多了,老師一聲令下:“可以包了。”同學們七手八腳地拿起面團,根據記憶中爸爸媽媽包元宵的過程開始“依葫蘆畫瓢”,不一會兒便洋相百出,有的皮破了,有的餡漏了,有的又不小心掉地下了……總之亂成一團。可是“家長外援”那邊卻有條不紊,不一會兒一排排光滑順溜的湯圓就整整整齊齊地“誕生”在桌子上。我靈機一動開始“偷師學藝”,一邊觀察家長們做湯圓的步驟細節,一邊自己動手,終于掌握了一點包湯圓的基本技巧,包出了第一個合格的湯圓,同學們紛紛向我請教。
同學們最期待的還是享受自己勞動成果——吃湯圓。同學們拿着小碗,排着整齊的隊伍到老師那裡挨個盛湯圓。聞着鍋裡飄出的香味,口水在嘴巴裡直打轉,本來還不覺得餓的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了。可能是“自力更生”的原因吧,大家吃起來特别香,就連平時文文弱弱的的女生也忍不住盛了一碗又一碗。
教室裡充滿了歡聲笑語,大家吃着熱氣騰騰、香噴噴的湯圓,臉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在老師、家長和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不但品嘗到了美味的湯圓,度過了一個溫馨、精彩的元宵節;而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班級的力量,明白了人生的精彩在于敢于嘗試而不是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