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離汝陽縣城最近的村子——漫流。地方不大,卻依着汝陽最大的河——汝河;地方不小,也隻是漫流河兩岸淺淺的河灣。聽老人說漫流的名字已經用了兩千多年了,是鬼谷子的徒弟龐涓起的。我很喜歡我的家鄉,更愛我家鄉的蕃薯。
漫流到處都是紅土地,爸爸和媽媽在這裡種了小麥和玉米,還有香甜的蕃薯,我最喜歡吃蕃薯了。四五月份的春天,爸爸媽媽就會到地裡,把去年特意留的蕃薯地攏成一個個小土堆,遠遠看上去,就像《西遊記》裡如來佛頭上的發髻。然後買來蕃薯苗,一顆顆栽進小土堆裡,再仔細的澆上水。那些被太陽都曬蔫兒的苗經過幾天的沒精打采後便抖擻了精神,開始生長。到了夏天的時候,蕃薯秧已經扯了好長,媽媽時不時會去掐一把蕃薯頭,和面條煮在一起,碧綠的顔色,又好看,又好吃。一開始吃蕃薯頭,我就知道,離吃新蕃薯的日子,不遠了。新學期開學後一個月,差不多蕃薯就能吃了,為了滿足我這個小饞貓,媽媽會先去扒幾塊拿回來給我生吃,又脆又甜,但是不能吃的太多,太多的話,肚子會脹的。
等呀,等呀,終于等到扒蕃薯的時間了,這對我家可是大日子,全家齊上陣,收獲的蕃薯像一個個胖娃娃,一大堆一大堆的看着就喜慶。爸爸會把個大、光滑的蕃薯挑出來賣錢;媽媽會把那些蹭破了皮的,切成片,曬成蕃薯幹;我會挑出來好看的,用準備好的盆子,盛上水,等蕃薯發芽,長成一株好看的盆景。剩下的,就會裝進蕃薯窖裡,往後的日子裡,再慢慢取出來吃。
新鮮的蕃薯,媽媽會做成蕃薯稀飯,大米、小米、玉米糁、面疙瘩,隻要加了蕃薯,都是甜絲絲的飯,我吃的格外香。曬成的蕃薯幹,一半用來磨成蕃薯面,一半等到冬天煮稀飯。蕃薯面條是媽媽拿手的飯食,園子裡的蕃茄,跟雞蛋一起炒成汁,澆在蕃薯面條上,别提多好吃了。蕃薯面跟白面一起蒸的花卷糕,要多甜有多甜,一個都不夠我吃的。媽媽跟奶奶喜歡吃蕃薯幹煮的稀飯,說是蕃薯幹的味道更好,我吃不慣。爸爸則會每過一段時間就去蕃薯窖裡整出來一袋子,一直到過完年後,家裡也會有蕃薯稀飯的味道。爸爸還會在過年前整出來一些給城裡的親戚們送去,那是家鄉的味道。
我愛漫流,我愛我的故鄉,我愛這裡一年四季彌漫的蕃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