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勿忘漢字

随着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中國的各個領域都在飛速的發展。而傳承漢文化五千年曆史,承載倉颉靈魂的漢字卻在日夜衰退。可以說它已經走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

随着資訊時代的到來,手機、電腦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人們越來越習慣在鍵盤上敲下一個個标準的宋體字,在宣紙上的自由書寫已被漸漸遺忘。原來的主要傳遞方式——信件,也被QQ、微信、微網誌等取而代之。不僅如此,像我們一樣的中學生漢字書寫過程中,常常出現讀不準字音、字形混淆不清、多音字把握不準、形近字辨認不清、毫不相幹的同音字互相替代等低級錯誤。這些都是因為漢字最本真的涵義被疏離。由此可見,一場關于漢字的危機已經埋下了伏筆。

其實漢字上存留着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看見一個個曲扭的甲骨文,飽含着殷商兒女獨特的藝術之美;目睹一片片整齊的金文,閃爍着西周青銅文化的璀璨光輝;仿寫着嬌小玲珑的小篆,記載着秦掃六合一的艱辛;書寫着蠶頭燕尾的隸書,仿佛回到了大漢王朝的盛世局面;描摹着亂中有序的草書,眼前似乎出現随性豪放的張旭、懷素……由此可見,漢字的步步演變,無不與當時社會文化有着密切的關系,無不展示着漢文化的程序。

漢字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一定時期文化的産物。它是文化的基石,有着豐富的文化内涵。譬如在漢字中有許多和錢币的字,像财、貨、貧、貪等,這類字都屬貝部。為什麼呢?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解釋道:“古者貨貝而寶龜,……至秦廢貝行錢。”由此可見,這種貨币制度在文字形體上還儲存着。每每寫着在這些字,仿佛又讓人回到了以貝為币的時代。再如想、忘、忠、怒、怨、愁、憶、惱、等表示某種思想或感情的字,它們都從心旁,因為《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則思”。鑒于人們的這種文化認識,于是在造字時,便有了從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漢字。

近日,“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節目先後播出,并被大衆廣泛收看。部分地區出台了在聯考中提高國文分數的政策,這些行為都為喚起人們對漢字的認識,對漢文化的重視。

親愛的同學們,中華兒女們,讓我們不忘母語的書寫;不忘民族的文化;不忘這獨特的方塊魅力。

下一篇: 衆裡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