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長河淘盡英雄,歲月的長風吹不老傾城的容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又哪裡是說的完地呢?曆史警示我們:或許放棄不是錯。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連年戰亂,民不聊生,一次次的戰争都以屍橫遍地,血染長河告終,聽到的是人民痛苦的呻吟,難道還要繼續征戰嗎?難道堅信堅持就是勝利嗎?不,一位年輕的女子從容地走出來了,她放棄了玉砌雕闌,她放棄了錦衣玉食,她放棄了榮華富貴。在漫漫的黃沙之中,雖然大雁的低吟更增加了她内心的苦,但她仍感欣慰,因為她這一去放棄的是榮華,換來的是民族的安定,人們的和平,她看到人們過上閑适的生活,選擇放棄,她一生無悔。
落雁之貌的昭君出塞,成就國家、曆史的重任。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他一生仕途坎坷,有多少次失敗?想起他的一生經曆,他曾放棄過多少次?他在作彭澤令時,對下屬曾經說過:“吾不為五鬥米折腰。”這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他的遠大志向,他不向權貴彎腰,不向惡勢力低頭。是以,陶淵明選擇了歸園田耕,“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甯可勞作田園,也不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放棄了仕途,走向了平靜,是以才會有“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陶潛放棄多次仕途的機會,成就他安貧樂道的生活的境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東坡。蘇轼的性格或許過于正直,是以才會在朝廷備受排擠,是以才會一貶在貶,一生遭遇八次貶谪,壯志難酬的苦悶,卻讓他寫出不朽的名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清新豪健,非凡的文學天賦,或許在仕途的追求中,就會泯滅。
才情奔放的蘇轼,放棄使得他成就文學一顆耀眼的明星。
放棄了漢宮明月,放棄了功名利祿,放棄了仕途前景,最總以傲人的姿态名垂千古,曆史警示我們:或許放棄不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