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阿裡雲研究中心主任 田豐
習主席在杭州G20峰會開幕式演講中明确提出:“以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蓄勢待發,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等新技術日新月異,虛拟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将給人們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上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提供的經濟動能面臨消退,以人工智能、虛拟現實為主的新一代網際網路科技增長動能正在孕育;全球網際網路公司不再是自娛自樂,而是帶動各個實體行業“跨界重混”,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增強現實正在加速虛拟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碰撞與融合;當網際網路進入實體經濟,試錯成本、創新周期将明顯增加,跨界創新不能急于求成,未來的成功企業同時具有網際網路能力與傳統産業資源,把虛拟經濟做實,把實體經濟做虛。
目前全球正處于新一輪科技變革初期,以美國為例,2006年以金融巨頭、能源巨頭、IT巨頭為代表的五家企業總市值為1.7萬億美元,而十年後Apple、Google、Microsoft、Amazon、Facebook占據了市值最大的TOP5位置,這五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總市值高達2.3萬億美元,員工總人數卻是“昔日霸主”的十分之一以下,這些科技翹楚在雲計算、大資料、人工智能、VR/AR、物聯網幾大前沿領域大筆投入百億美元巨資,招募全球頂尖科技人才,力争延續美國在電力時代、IT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的科技領袖地位。誰掌握了下一代核心科技,誰就是未來半個世紀的世界文明中心,工業時代的歐洲、電氣時代的美國、網際網路時代的中國發生的産業更新都印證了這一點。
科技是人類世界發展的原動力,由單點技術突破、網絡普及效應共同激發。在過去幾千年中湧現的蒸汽機與鐵路網、發電機與輸電網、燃油發動機與公路網、計算機與網際網路、人工智能與物聯網,都在不斷印證着節點與網絡之間的協同變革,每一次都極大提升了整個人類社會的人均生産力,釋放出全人類的體力、腦力投入到全球産業更新中。
五十大突破技術集中在8個核心領域,網際網路(18項)、健康(11項)、能源(7項)、工業(5項)、計算機(4項)、材料(2項)、農業(2項)、航空航天(1項)。DT和IT技術群占比達到44%,并且正在改變其他行業技術研發的協同網絡、創新速度,是以“網際網路+”、“健康大資料”、“能源網際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等跨界重度混合趨勢愈演愈烈。網際網路是産業賦能器和科技加速器,各行各業逐漸與網際網路技術深度融合後快速突變,雲計算打造DT新經濟基礎設施,物聯網構築C2B服務大市場,大資料培育人工智能商業平台。前20年是“網際網路産業化”、“原子比特化”,網際網路産業從0到1,網際網路平台海納社會資源,其他行業銷售前端上網,後20年是“産業網際網路化”、“比特原子化”,網際網路成為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各産業後端平台網絡化重構,形成類似網際網路的垂直行業智能平台。另一方面,新能源、生命科學是第二大科技創新領域,近五年突破技術占比達36%,可持續、低成本的新能源引發新一輪能源革命,帶來諸多産業更新,而基因研究正在提升人類生活品質與壽命。網際網路、生命科學、新能源成為推動人類科技發展的“三駕馬車”,相輔相成,組合創新,例如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醫療智能機器人等跨領域創新産品不斷湧現,促進創新産業帶彙聚、生産力提升。
全球科技是“一極多強”格局,由美國政企大筆投資科研定義未來,中國、以色列、印度等國戰略性跟随競合。從全球創業創新趨勢來分析,科技創新叢集需要高校研究群體、大型科技公司、小型創業公司、風險投資網絡四個關鍵要素缺一不可,高校培養的高素質人才,畢業前後進入大型科技公司實踐成長,而後帶着産品研發經驗的科技人員從大企業“溢出”,創立公司或加入創業公司,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吸引國内外風險投資的關注與支援,這樣的“人才流水線”是國家科技創新的土壤,而同時彙聚教育、科技、創業、風投豐富資源的地區會在新一波科技浪潮中迅速崛起,獲得遠超其他地區的時代發展機遇,以矽谷為代表的科技創新産業帶具有人才資源先發優勢,而每個國家的高等學府、大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承擔着“人才訓練營”的戰略使命,推動“創新飛輪”正向循環發展。
科技興、則國興,科技弱、則國弱。美國創業群體在利用網際網路時代賺的大筆資金投資人工智能、機器人、量子計算、航空航天、生命科學、新能源,而中國創客則熱衷于O2O、遊戲、直播、社交網絡、廣告營銷等商業應用,中國在科技創新上仍明顯落後于美國,如不能客觀認識差距并加速投入未來科技領域則将錯過寶貴的時間視窗。本月杭州雲栖大會上由阿裡雲研究中心聯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新釋出的《科技之巅》一書,是未來科技啟蒙的最好讀物,開放的思想格局、大膽開拓的恒心、世界級的創新孵化平台,正是中國創客所渴望的孕育環境,熱切期待更多年輕人、企業、投資人加入到科技強國的浪潮中,早日看到中國自己定義未來的“五十大突破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