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那堂國文課,震撼了處于花季的我們的心。
那是凄美、孤苦的一幕。
黑闆上“相見歡”幾個大字在吟詠而歌,老師身着白色襯衫,戴着厚重的圓形眼鏡,眼睛下是一雙雖小卻炯炯有神的雙眼。老師精神抖擻的走向講台,開始了講述。
窗外陰風怒号,殘月如鈎。老師兩手撐在講桌上,用飽含深情的目光看着我們,靜靜陳述着那個漆黑的夜晚,李煜仰視天空,看到了什麼?如鈎的月。并憶起了那些“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随步皺”的日子。
蕭瑟的秋風吹過,操場上茂密的白楊樹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隻剩下光秃秃的樹幹和幾片殘葉在風中瑟縮。可沒有人在意。老師緩緩踱着步子,雙手握緊,偶爾晃晃頭,似在替李煜歎惋悔失了“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故國家園和“四十年來家園,三千裡地河山”的帝王江山。教室中的每個人,都看到了千年前那個在深深庭院中孤獨徘徊的身影。
講台上,老師揮動着的雙臂、緊攥着粉筆的手,無一不在講述着,而我們也都深深低下了頭,為李煜的悲、李煜的澀。涼風從窗戶中吹入,我仿佛看到了李煜舉目四望,時過境遷,而今他是亡國奴、階下囚的孤苦。老師用他的講述,漸漸融化了我們幼稚而不能完全了解詩人悲苦心境的心。“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别是一份滋味在心頭。”老師深情的讀着,緊蹙的雙眉、專注的目光、撐在講桌上的雙臂、憂愁的語調,都将詩人内心面對帝王江山毀于一旦的滋味,表現的淋漓盡緻,是啊這是何種滋味?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連詩人說不清道不明,面對滿腹的愁苦,詩人也隻能“無言獨上西樓”了。
想到這裡,不由傷感,詩人的才華也終是境中的月、水中的花,虛幻中消散。再看老師,他正凝視着窗外的月,滿目的愁容。
花季的我們的國文課堂。是您,載着我們遨遊知識的海洋,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是您,攜我們在夢想的天空追逐,感受曆史與文化的魅力。猶記得那堂國文課,讓我感悟了詩人的心、體味了詩人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