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航小知
如果說2020是中國航天大年,那麼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2021将這個名頭延續了下來。
随着昨天(12月30日)零點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号乙火箭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九号,中國航天2021年收官之戰宣告打赢。如果用資料概括今年的中國航天,那就是2021年中國共進行了55次航天發射,世界排名第一。長征系列火箭發射48次,成功率100%。
如此傲人的成績,離不開每一位航天人的努力。在2021年的最後一天,航知也以航天作為最後一條收官推送,讓我們一起來回顧2021年國内外十大航天新聞。
10
中國成功研制世界最大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
2021年10月19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可工程化應用的整體式固體火箭發動機在航天科技集團四院試車成功。

該發動機直徑3.5米,推力達500噸,采用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殼體、高裝填整體澆注成型燃燒室、超大尺寸噴管等多項先進技術,發動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準。試驗的成功,标志着我國固體運載能力實作大幅提升,為我國運載火箭型譜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動力選擇,對推動未來大型、重型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09
全球首次!直升機在火星首飛
中原標準時間2021年2月19日,美國火星探測器“毅力”号成功登陸火星,也是2020視窗期——中國“天問”一号、阿聯酋“希望”号、美國“毅力”号三國集中探火行動中,率先到達火星的探測器。“毅力”号除了自己本身在火星的工作任務以外,也做出了一個全球首次:攜帶了人類第一架火星無人直升機“機智”号。
中原標準時間4月19日,“機智”号在火星耶澤羅撞擊坑6秒内爬升到3米的高度,并在空中盤旋了30秒,随後緩慢下降直到無人機下部四個支架接觸到地面。“機智”号成為了人類首架在其他行星上飛行的可控飛行器!實作了人類航天的又一突破!
08
商業航天旅行,開啟新時代
2021年7月11日,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乘坐自己的飛船到達86公裡高的軌道後成功傳回,完成了亞軌道飛行,成為首位登上太空的商業航天企業創始人。
9天後,中原標準時間7月20日,前亞馬遜公司首席執行官世界首富傑夫·貝索斯搭乘旗下太空飛行公司藍色起源開發的“新謝潑德”号火箭飛向100公裡(卡門線=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高的太空邊緣,整個飛行時間為10分18秒。和貝索斯一起上天的,還有弟弟馬克·貝佐斯、82歲傳奇女飛行員沃利·芬克,以及最年輕也是首位付費乘客的18歲荷蘭青年奧利弗·戴門,而以2800萬美元拍得首張船票的神秘人因日程沖突未能參加此行。
衆所周知,之前能夠上太空的大多是專業的宇航員,而貝索斯作為一名普通人上太空,這是一次積極的嘗試。飛船傳回地球後,貝索斯稱“這是有史以來最美好的一天”。貝索斯同款太空遊定價将超100萬美元。而布蘭森的“太空旅行”票預售25萬美金,目前為止已有600多人預定,接下來更多的普通人都有機會上太空,而太空旅行也有可能會成為一個熱門項目。這是否意味着,商業太空旅行時代真的要來臨了?
07
四連炸後,SN15成功着陸
當地時間2021年5月5日,SpaceX的星艦原型SN15在德克薩斯州博卡奇卡成功完成高空飛行測試,這是SpaceX星艦原型第五次挑戰,也首次沒有發生爆炸事故。
SN15成功為馬斯克帶來了重要的階梯,這個階梯是星艦和重型火箭結合之前的最後一個關口,星艦本身能夠在一萬米的高空重新回落地面,意味着下一步,星艦可以嘗試和重型火箭的結合方案——29個猛禽發動機、最低7500噸推力,多級火箭旨在将同樣巨大的星際飛船送入軌道,曆史上最大的火箭助推器之一已組裝完畢。小編與你一起期待火箭升空的那一刻。
06
長征火箭,400發!
從0到50次發射,我們花了5倍于美國人的時間。0到100次,我們用了37年, 100到200,我們用了7年!200到300次,我們用了4年半。300到400次,我們僅用33個月!
12月10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4号乙運載火箭成功将“實踐”6号05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同時此次發射任務也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00次發射。回首這400次發射,“長征”火箭發射正朝着越來越密集、越來越可靠的方向發展。“長征”不但在中國航天發射中扮演着主力軍角色,而且在世界航天發射領域也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05
我國首位女航天員出艙,太空授課2.0
10月16日,長征二号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托舉載有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進入太空。
11月8日1時16分,經過約6.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三号乘組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翟志剛、航天員王亞平安全傳回天和核心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至此,王亞平也成為了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出艙的女航天員。
2021年12月9日,太空授課2.0版本正式開啟。航天員王亞平主講,神舟十三号指令長翟志剛及航天員葉光富輔助,為全球的觀衆們示範了失重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等8項太空授課項目。這也是繼2013年神舟九号乘組太空授課後,時隔八年的第二次太空雲課堂。
04
耗資百億!史上最強韋伯望遠鏡升空
被譽為哈勃太空望遠鏡“繼任者”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于當地時間12月25日從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發射升空,肩負起觀測宇宙形成後最初出現的星系、搜尋地外生命迹象等重任。該望遠鏡由數千名科學家、工程師研發耗時25年,是有史以來性能最強大、造價最高的太空望遠鏡。它耗資約100億美元,重6.2噸,主鏡直徑6.5米,由18片巨大六邊形子鏡構成;遮陽闆展開後,面積相當于一個網球場的大小。
韋伯太空望遠鏡發射現場
韋伯望遠鏡的觀測位置距地球約150萬公裡,大約是地球和月亮之間距離的4倍,到達那裡需耗時1個月。它将與地球同步環繞太陽運作,始終停留在地球夜面。到達觀測位置後,研究人員需再花費5個月對它開展各項檢查,預計望遠鏡2022年6月底前可正式“上崗”。
韋伯望遠鏡示意圖
03
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的長征二号F遙十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順利将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中國空間站迎來了首批訪客。
2021年7月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員協同配合,正在進行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14點57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圓滿完成出艙活動期間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安全傳回天和核心艙,标志着中國空間站首次出艙活動圓滿成功。這也是繼神舟七号飛行乘組順利出艙任務後,時隔13年中國航天員再次執行出艙任務。
▲7月4日,實拍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王泗江 攝
02
“天問”攜“祝融”落火
2020年7月23日12點41分,“長征”5号運載火箭搭載火星探測器“天問”一号發射升空,這是中國首次自主實施火星探測任務。
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号,成功實施近火捕獲制動,進入火星軌道,成為我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号确認成功着陸火星北半球的烏托邦平原,正式帶領“祝融”号火星車展開火星探測之旅!中國也是以成為了第二個探測器成功着陸火星的國家,并且我們這次探測要完成“繞落巡”3個任務,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第一次火星探測就能同時完成這3個任務的。
我們也終于可以驕傲地說:火星,中國到了!
01
中國正式進入空間站時代
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長征”5B運載火箭搭載中國首個空間站核心艙“天和”号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的重要起點,從1991年載人航天工程開始,30年,為的就是這一天,中國自己的空間站要來了!中國正式進入到空間站時代!
“天宮”空間站軌道高度約370-450千米,軌道傾角約42度,預計在軌壽命10年以上,具備拓展能力,最多可保障6名航天員常駐。此後将擇機發射“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預計将于2022年前後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在軌穩定運作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後續将陸續實施貨運補給、載人飛行等多次任務。國際空間站或将于2024年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有望成為全世界唯一在軌運作的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構想圖。高山/繪
2022,中國航天還會帶給我們什麼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