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能看到他在一絲不苟的擺桌子;總能看到他在專心緻志的清理着教室的垃圾;總能看到他在一心一意的校正“書寶寶”們的位置……
他就是,王得一。
“曾睿恒,王得一,你們倆把桌子擺齊,然後趕緊下樓。”我和王得一聽到“诏令”後,立即開始“大工程”,我們先将桌子下的書包移開,然後我拉、他推,突然“咣當”一聲。“應該是一個椅子倒了。”我嘀咕着。果不其然,兩張桌子不能并齊,且留下了一條“溝壑”,看上去突兀極了。
這條“溝壑”像在調戲我們:盡管我們使出了吃奶的勁也無法并齊。很快,我們找到了“病因”,就是剛才的那椅子倒了,才緻使桌子“生病”。找到了“病因”,就該解決了。我們馬不停蹄的将桌子移開,王得一搶先一步走進“溝壑”,他将凳子放正。不料手背被調皮的凳子“咬”了一下。我關切的問道:“你沒事吧?”“沒事沒事。”他漫不經心地說道。但我看到他的手背紅腫了一大片。“趕快擺桌子吧。”說着,他裝作若無其事,把桌子并齊,快步走下樓去……
王得一盡管受了傷,還處處為班級着想。這是每天必做的“擺桌子”,那偶然的一次,王得一也不放過。
我正抱着我的書走上樓去,就看見王得一在我前面走着。
走着走着,王得一便看見了位洗拖把同班同學。那同學正氣喘籲籲的提着拖把桶,拖把杆還緊貼在那位同學的身上。王得一二話不說,一個箭步沖上去,幫着那位同學提拖把桶,他還同那位同學道:“我來幫你吧。”,便提着拖把桶和那位同學輕松走下樓去。
王得一就是這樣一位關心班集體的同學,他處處為我們的“第二家庭”着想。
他整理的不僅是班級的桌子,還是對班級的熱愛和責任。
每次看到他的身影,我心底就不禁泛起一陣漣漪。
敬佩的漣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