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低谷,就是人生中最失意的時候,而這個時候,往往面臨很多選擇:退還是進,怎麼退又怎麼進?于是,在曆史的長河中,許多人在他們人生低谷中不得已作出了他們的選擇,讓後人感慨、欣賞、不屑……
三國時的諸葛亮,他的低谷大概是在他自比于管仲、樂毅、卻時人莫許吧。他明明想要在這亂世之中留下名字,卻隻是等,于是,他等到了劉備三顧茅廬,便感謝劉備的知遇之恩,至死都為蜀漢效力。卻沒有毛遂自薦去當時強盛的魏或是吳。是以赢得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誇贊。
唐朝的柳宗元、宋朝的蘇轼,他們在人生中的低谷時,不願退卻不得不退,可是兩位大文豪卻選擇了不同的心态來對待這件事。柳宗元可用“多愁善感”形容,他看着足以沉醉的景象,卻還是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對于這樣做我隻能說我有些不屑。可是蘇轼被貶九州卻依舊樂觀,還有“但少閑人如我兩人者耳”的“自豪”,這樣的心态,又怎能不讓人贊歎、欣賞?
晉朝的陶淵明在政治失意時,選擇了退,于是他退居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成為了田園侍派的開山鼻祖,沒有了利,卻得到了名。而“不為五鬥米折腰”的精神,又引得多少人敬佩!
低谷中,也有人選擇了進。現實生活中的一位女演員,在她演了一部戲後,就踏入了演藝圈,可是因為她走路時的“外八字”實在不好看,眼見演戲無望,于是在她的這段低谷中,她沒有放棄,每天早晨的一刻老樹下,就可以看到她練習走路的身影,後來成了名,也讓很多人喜歡她。
還有很多人,在低谷時做出來選擇:魯迅決定的棄醫從文,是今天整個中國繁榮平等的一部分原因,然而明末皇帝依舊喜歡雕刻,不問政事,導緻了明朝的滅亡;可是南唐後主李淏在滅國之際寫詩,而不是複國,使中國詩壇上沒有失去一位人才……
選擇有很多,可低谷時的選擇卻足以改變自己的整個人生或是曆史的軌迹,是以低谷時的選擇一定要慎重,權衡利弊。如果成功走出低谷,那麼它便是過去的一道風景線:如果成功走到另一個低谷,那麼它就是磨練自己的人生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