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年華似水匆匆,多少物事已非,堅持不變的,仍然是心中那個最初的文學夢。
記得小的時候,性格内向的我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到處瘋玩,更多的是待在家裡靜靜看書,從此便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那時我隻是挑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書來看,對諸如外國文學之類的涉獵很少。是以,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小到一首詩歌,大到一部厚厚的小說,便形成了我對文學的最初印象——含蓄典雅的美。這一了解不僅是我對文學的基本概念,也形成了我自己的文字風格,在我閑暇所寫的那些散文中,随處可見古典意象的滲透和點染。
基于對文學的鐘愛,我在高中分文理科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文科。在這裡,我有着一幫志同道合的文友,我們一起分享看到的好文章、好詩詞,一起讨論有趣的曆史人物典故,有時候還牛刀小試,自己填詞作詩,不亦樂乎。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我更加熱愛文學、熱愛寫作,我要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對文學、對美的了解。在學校岚光文學社舉辦的一次“美在我身邊”征文大賽中,我所寫的《美的感悟》榮獲了一等獎,還發表在文學刊物《三角洲》雜志上。這篇文章淋漓盡緻道地出了我對美的全新感悟:“美是無拘無束、無定無向的,它不分季節、不分形式,隻要用心靈去和身邊的事物交流,你就會發現美存在于時時處處。”我堅信,是文學給了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教我如何在熙熙攘攘的繁華喧嚣中,找到屬于自己心靈的栖息之所,保持内心的平和、甯靜與淡泊。
也許我的人生道路在那些瑰麗的古典詩詞打動我心的時候便早已注定,大學我選擇了向往已久的中文系。遨遊在在這個比高中文科班更廣闊的空間裡,我有了更為系統學習文學知識的時間和條件,課堂上跟着老師“上下五千年”地暢遊一番,下課後便與同學去圖書館中“搜金尋寶”。那段時光因為有了對文學的喜愛和夢想而變得不再單調,枯燥的課業負擔也變得不再沉重。記得有一個老師上課從來不帶講義,常常隻端着一個茶杯走進教室,一開講就是兩個鐘頭滔滔不絕,我們在下面也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當時真的好羨慕他一肚子的好學問,簡直就是一個文學聚寶盆。也正是這些好老師,将他們的平生所學傾囊相授,才讓我們得以領略到文學殿堂裡無盡知識寶庫的魅力。在中文系的四年大學生活使我受益匪淺,既豐富了我的文學素養,又陶冶了我的古典情操。
大學畢業,我順理成章地做了一名國文教師。雖然沒有像兒時所夢想的那樣成為妙筆生花的作家,可是當一個教書育人的老師也多少彌補了這個遺憾。學以緻用,把自己所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也就延續了文學的生命,讓更多的人了解文學、欣賞文學,讓更多雙眼睛去發現這世界的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許比那種終日埋頭寫作的職業更有價值。而且在這些學生中還能發掘不少好苗子,看到他們,就仿佛穿越時空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多麼令人欣慰!
我相信,文學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夢想與現實雖有距離,但最初的夢想始終不會改變。“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點點滴滴,盡上心頭,自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