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在早期的日本動漫當中,創作者思維相當活躍,什麼樣的主角都有。

文/颚之巨人馬賽爾

像小機器人阿童木、頭上盤着竹蜻蜓的哆啦A夢、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紗織……主角們千奇百怪,每個人的成長之路拎出來看也有趣得很。

而到了大約十幾年前,甚至還出現了類似起點廢/柴流的主角——比如說《火影》的鳴人、《進巨》的艾倫。

但随着時間推移,很多從底層掙紮成長的主角都慢慢套上了血統光環,像以前那種接地氣的感覺是越來越不明顯了。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1、随着作品成名,創作者也在不斷改變

我相信,岸本其實在剛開始創作《火影》的時候,是真的考慮過讓鳴人成為一個從各大勢力獨立出來的無身世孤兒。

我也相信,尾田為《海賊王》打腹稿的那會兒,也是真想讓路飛成為一個不靠血統、依靠努力向海賊王發起沖擊的男兒。

但随着時間推移,他們逐漸忘了曾經的初心,筆下的漫畫也漸漸變了味。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如果你是90後這一代的動漫愛好者,或多或少也聽說過三大民工漫的聲名。

火影連載第1部的時候,鳴人十二三歲,他在中忍考試中跟甯次的信念碰撞不知點燃了多少人心中的烈火,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我還沒忘。

那時候,甯次是封建糟粕憤懑的衛道士,鳴人則是企圖打破階層枷鎖的挑戰者。

轉眼十年過去,劇情戲劇化得令人吐血——甯次這個替死鬼的兒子依然逃不過替人擋刀的命運,鳴人這個火影之子則通過努力回到了自己“原有的階層”。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年輕的時候,岸本是真的認為鳴人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打破階層,并且幫助甯次這一類不甘心被壓迫的人一起打破禁锢。

但那時候他還年輕,還沒有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

要知道,日韓那裡的階層固化比我們這裡嚴重多了,随着岸本成為日漫圈舉足輕重的人物,借由作品廣收名利,他也逐漸接觸到了真正的高層。

同挑戰階層、接觸階層,再到逐漸進入那個圈子,這些老牌知名漫畫家腦海裡漸漸種進了階層固化的概念,下意識開始排斥新的挑戰者。

而這一理念,也展現在了他們的作品之中。

在很多時候,作品就是作者真實想法的鏡子,是他們下意識想法的流露,而這些,或許連他們自己都沒有察覺。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2、血統論,是作品收尾時非常好用的創意

日漫圈的天才非常多,像創作出《火影》的岸本、創作出《海賊王》的尾田。

但這兩位甚至是更多的作者選擇趨向于血統論收尾,那麼,這個創意有什麼可取之處呢?

不是每個創作者都能在作品大紅大紫的時候毅然選擇原有的中長篇幅,而不是受各界壓力延長連載。(谏山創就能,他不但不受血統論的拘束,還能掄起血統論打讀者和劇情人物的耳光、不靠血統論也能靠飙創意讓讀者自己創作出的每一集漫畫欲罷不能,但也很少有人敢像他那樣在最後一話把基本盤通通砸光的……)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過度開實力上的挂會讓讀者視覺疲勞,而開太多智力上的挂,又容易讓創作者出現腦力疲勞。

說白了,就是創作者的智商也會趕不上劇情,就像《博人傳》鹿丸被刻畫得嚴重愧對他的智商。

在這種時候,适度開一點血統上的挂,可以讓主角的變化變得合乎情理,也能讓他的跨越階層之旅變得更加平順。

畢竟對原本從高階層跌落到低階層的人再回到高階層,高階層群體的排斥會小一些。

日漫趨向血統論,是創作者江郎才盡,還是心态變了?

但如果聯系一下現實中的階層固化,這種創意又會顯得非常不讨喜。

畢竟不是誰都能實作階層跨越的,如果看着主角熱血沸騰地實作了階層跨越,讀者們也會感到自豪。

但如果主角成為擁有高貴血統的“草根”,這種共情的感覺就會變弱。

動漫不同于網文,很多畫面的刻畫需要作者動用很多腦力,而在于高強度的連載當中,有些作者就會想在劇情上偷懶。

但在劇情上偷得懶,最終又會反噬到作品身上。

捷徑不好走,選擇需謹慎。

當你看血統論動漫的時候,你會像喜愛純草根動漫那樣喜愛它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