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行動是思想的母親

早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把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寫得如此有聲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全國大遊曆。

訪齊魯他瞻仰孔廟,觀察儒家習俗;到彭城,他聽取漢高祖劉邦的傳奇故事;至大梁,他憑吊信陵君……可以說司馬遷因為青年時有了行萬裡路的實踐,才著出不朽的史書。

采訪四方,終成名著

為了完成《本草綱目》的著述,李時珍遠出旅行考察,上山采藥和拜訪有經驗的前輩。曆經千難萬險,中草藥藥材豐富的崇山峻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白天深山采藥,晚上對所采的藥進行研究。

李時珍辛勤勞動了19年左右,記下了數百萬的字的筆記,經過幾十遍的反複修改,終于在60歲的時候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

夜訪石鐘山

石鐘山命名的根據,曆史上有兩種解釋。一是形似覆鐘,其二則是山石相叩似擊鐘聲。蘇轼覺得這樣的解釋并不夠合理。

在一次乘船途徑石鐘山的時候,他便乘着月色坐一隻小船環山考察,終于發現這座山與風,水相吞吐,形成如洪鐘大呂般得聲音,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作者也因而感慨道: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盡管蘇轼的考察也不完全正确,但他這種重視調查研究,親身實踐,不輕易相信舊說,有疑問必查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大家學習的。

教兒學詩

宋朝詩人陸遊教他兒子寫詩時曾說:若是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另一方面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告訴我們大家:要注意深入現實,體驗生活。

有些事,即便思考的再深入,然而沒有付諸于行動,那麼再深入的思考又有什麼用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