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成長的道路上,回首那些或清晰、或模糊的腳印,不禁問自己,十六年,我是怎樣一路走來的?
靜靜地閉上眼,任由思緒飛奔,去探尋記憶深處那些浪花。霎時,眼前浮現出了太多太多熟悉的畫面,一切都恍如昨日。
很小的時候,總是被父母細心呵護着。可漸漸大了,我便莫名地對父母産生了恨意。記得那個下午,我和一群小夥伴在一起玩過家家,屋後有一口井,我們在水井邊上尋找我們所需要的材料。正玩的正起勁的時候,不知為什麼自己掉進了水井裡,周圍的夥伴都吓跑了,鄰居的阿姨好心地救了我。我哭哭啼啼的走回家,本想得到父母的安慰,沒想到得到的竟是一頓痛罵。我委屈得哭了許久。
記憶中,父母總是拿我和别人比,不管我是多麼地努力想做到最好。我和小夥伴争吵時,父母總能說出我的一大堆不對,對别人的錯誤卻好像視而不見,仿佛一切都是我的錯;家裡或鄰居家的東西不見了,父母總要問“不是你拿了吧?”好像隻有我可能會做這樣的事。這樣無數次的經曆,我對父母産生了深深的抱怨與恨意。有人說:人們對于痛苦的記憶總趨于忘記。而我卻對它們根深蒂固,無法抹去。
在這樣的成長經曆中,我習慣了父母的苛求、斥罵,恨意讓我選擇了沉默,無論是别人的一句好話,還是一句玩笑話,我都會用敵視的态度去面對,沒有傾聽。漸漸地,我變得冷漠,認為這個世界并沒有值得我付出,值得我愛的人,也沒有人會在乎我。
可有一天,我發現自己變了。“你知道那一道巴掌、那一聲斥責蘊含着多少愛,多少牽挂,多少期盼!”“兒行千裡母擔憂,母行千裡兒不愁啊!”鄒越老師深情的演講震撼了我。那一刻,我開始深思;那一刻,我學會了傾聽;那一刻,我知道了自己的無知;那一刻,我體會到了父母的愛。原來一直以來,父母都是愛我的,而我卻不能體會他們的良苦用心。
我忐忑不安。端詳着父母被歲月犁過的額頭,端詳着他們被風霜浸染的發絲,這一刻,感動和了解融化了冷漠。
回首間,才發現成長路上那些或深或淺的腳印裡,密密寫滿的竟全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