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和諧不要民主。要黑暗不要光明。怎麼能把和諧與黑暗劃等号呢?不要民主的和諧,專制下的和諧,一定是黑暗的和諧。和諧的前提是民主與法治,和諧的特征是平等與自由。沒有自由的和諧是奴隸的順從,沒有法治的和諧是強權的欺淩,沒有民主的和諧是僞善的包裝。
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但森林可以改變氣候。一個人不能改變社會,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則可以改變社會。我們現在要建構和諧社會,就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衆志成城,和諧社會就會很快到來。從中央到地方,從高層到基層,從社會團體到每一個人,都有切實的舉措,那麼和諧社會就會成為現實。涓涓細流彙成江河,各個部分努力的結果,就是社會整體的發展。必須民主的發揮每個人的力量,才能更好的營造和諧社會的氛圍。
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是如此,人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也是如此。一個社會要和諧,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人也要和諧。小和諧構成大和諧,大和諧促進小和諧,和諧是人與社會共同發展的目标,和諧才能更好地發展。和諧就是沖突的統一,和諧就是平衡,和諧就是中庸之道,和諧就是科學發展觀,和諧才具有親和力,和諧才有活力,和諧才能可持續發展。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不斷消除那些不和諧的因素,創造和諧的一切,那麼和諧社會就會如期而至。
人的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就是剛柔相濟,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社會的和諧,就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進步,就是各地區、各區域共同發展,就是每一項事業可持續發展。讓人和社會都和諧,讓社會與人齊發展。
我們要有一種好的心态,社會是我們短期内無法改變的,是以我們隻有持有一種好的心态去融入社會,更好的落實民主的生活,保持一個好的心态,一個好的人生價值觀念,樂觀的去面對重重事,你會發現生活是很簡單的,從簡單的生活過程中,你會發現生活是多麼的甜蜜,好比生活中的一個簡單的微笑,一個認可的眼神等等。
作為生活方式的民主是指一種限制主體行為的觀念體系,它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習慣性行為方式,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嚴格地說,在工作日的八小時之内,人們的行為方式由所屬的組織的規章規定,個人自由比較小。八小時之外的日常生活則可以充分展現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精神風貌。民主的生活方式得以展現。
和諧則是人對自身與社會、自然的進一步認識,其實溝通也是和諧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諧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儒家的“仁愛”、“仁義”,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以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等傳統文化中,都蘊涵着和諧的思想。一個中學生要想真正體味和諧,就要先從體驗社會和人生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