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和“得”本是一家人,構造了“不吝惜,原意割舍”的注解,可當“舍得”分家成為“舍”和“得”後,卻又有一種新的生活态度,那就是果斷舍棄自身的薄弱點,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得到适用終身的體驗。
“舍得”一詞在當今社會果真能充分地展現出來嗎?有多少人不舍得到手的财富,将其狹義地定格在“錢”上,到頭落得滿身銅臭,堵塞了原本純潔的心靈。舍不了,又能得到些什麼呢?是以,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對舍和得的新的诠釋和了解,一種舍去和得到的智慧。
弘一法師無疑是擁有這種智慧的人。
青年時期曾是上海的青年才俊,大可以在絕好的條件下出國留學,回國後又專心研究戲劇。人的一生有如此的輝煌和成就,誰人不羨慕?可他卻偏偏舍棄了衆人眼中所謂的成功,剃度出家。靜伴枯燈下青衣古佛的是他,晨曦中木魚誦經的也是他,一生的轉折,頗具傳奇色彩。
舍去上海裡“青年才俊”的光環,毅然選擇出國深造,得到的是更為充實的思想和閱曆;;舍去國外衆人的追捧,又回國鑽研自己的愛好;一曲《送别》猶如萦繞耳邊,傳唱至今,得到是享受愛好的淋漓暢快;舍去自己已成為曆史的成就,以一顆坦然豁達的心迎來了自己青衣古佛的生活,得到的是心靈的平靜與超然。這三舍三得之間,又是一段生動的舍與得的智慧的演繹。
還有國際數學大師陳省身和畫家黃永玉,懂得舍棄生活裡的薄弱,專注于一科學問,得到的是如今的卓然和自身價值的實作。
當雄鷹開始向往浩瀚天空時,它舍棄了溫暖的家巢,得到了翺翔藍天的酣暢;當河流被大海的澎湃聲撥動了心弦,它舍棄了岸邊迷人的景,得到了身處大海時的廣闊。當我們想要得到更為美好的明天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該舍棄些什麼呢?
我們要舍棄的太多了,我們要舍棄大部分時間,舍棄家中享受的安逸,更要攝取心中那份浮躁與糾結,去冷靜地面對生活,思考現實。這些我們都做到了嗎?隻有我們在刹那間學會了舍棄的能力,才會得到喋血後的重生與燦爛人生!
這就是,一朝舍,一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