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一開始翻開《水浒傳》這本書時,不知為何,覺得很無趣又有些荒唐:曹蓋等人在綠林打劫卻美其名曰“好漢”;魯智深行俠仗義卻隻能落荒逃跑;好漢林沖被誣陷卻無處伸冤……随着漸漸地深入,我發現這本書的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使人完全身臨其境。
《水浒傳》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章回體小說,是我國文學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數百年來,它一直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并被翻譯為多國文字,成為我國流傳最為廣泛的古代長篇小說之一。《水浒傳》的語言千錘百煉,豐富而生動,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具有豪放粗犷的陽剛美和崇高美。
北宋末年,朝政腐敗,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書中的“武松打虎”“拳打鎮關西”“血濺鴛鴦樓”……都是我的最愛章節,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相吻合,它緊緊圍繞着“官逼民反”這一線索展開,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和統治階級的罪惡,給人以一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覺。字裡行間裡總能感受到“忠義”,梁山伯的英雄好漢個個都情深義重:我最欣賞的是宋江,他為人仗義疏财,被譽為“及時雨”,江湖中人多得他恩惠,雖為小吏但不懼權貴,且十分孝順,顧得名“孝義黑三郎”。當時他的聲名遠揚在于江湖上難得的忠義:作者施耐庵之是以在梁山泊前首領晁蓋死後讓宋江繼位,是因為隻有他才能讓其餘一百零七位好漢臣服。甚至連脾氣暴躁、難以服人的黑旋風李逵也都心甘情願地叫他哥哥。宋江将他的忠義展現得淋漓盡緻,使得一百零八将上下一心。他的“忠義”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已經變成了“愚忠”:對于反動勢力抱有極高希望。
作為我們新時代的青年,要好好學習,做的忠義,忠孝。作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忠于自己的祖國,義于親人摯友。這本書也講述了很多道理:對朋友不要背信棄義;遇到不平事理應盡力為之;失敗是成功之母,關鍵是要善于總結,尋找新的對策……
這部小說最閃光的思想在于:它将封建統治者視為“盜賊草寇”的起義農民給予充分肯定,并深刻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即上至皇帝和高俅這樣的大臣,下至大小官吏的橫行霸道、昏庸無能,緻使民不聊生,尖銳的階級沖突逐漸加深。它以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内容,傑出的藝術譜寫出了一曲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
讀了這本書使我看見了中國古代的曆史,可以說是曆史上個個英雄豪傑和昏庸腐敗奸臣的縮影,我感受到了水浒英雄們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會腐敗的一面,細細品味,仔細解讀,這的确是一本十分耐人尋味的書,我想這大概就是它能流傳至今且廣為傳頌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