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意味高度和力量。鷹擊長空,魚翔淺地,象馳平原,駝走大漠。這無一不是在各自領域“飛翔”的精彩演繹。那麼,為什麼飛,就意味着高度和力量呢?
要想飛,先有兩個條件,一是“積澱”,因為有積澱才會有高度,隻有積澱到一定程度,鷹有翅膀,才能飛翔,而象魚沒有翅膀,就沒有飛行的力量。但不同的領域“翅膀”的含義不同。象魚雖不能翺翔于天空,但它們堅實的大腳和靈活地雙鳍相當于各自的翅膀,能在各自領域飛翔。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于新時代的我們呢?
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所敗。但它能夠有再戰而勝的積澱和能力,為雪恥,他不惜躬身為夫差馬前之卒,包羞忍恥,親口為之嘗其糞便,以奪取其信任,可謂用心良苦。為了卷土重來,東山再起,勾踐回國卧薪嘗膽,與百姓同甘共苦,勵精圖治。這些沉潛決定了飛得高度。終于,披堅執銳,帥三千越甲,直搗吳督,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三戰告捷。正是積澱和沉潛使他攀上了高峰。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宋濂,正是因為少時博覽群書和青年時代刻苦求學的這些積澱,才使他元代“開國文臣之首”。周恩來14歲就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又通過數十載的磨練與積澱,終成開國元勳。我們的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下鄉八年刻苦讀書的積澱,終于考上清華,又通過一系列的考驗,才坐穩江山。而一代偉人牛頓,卻在晚年的時候癡迷于煉金術、永動機這些不可能的事情上,總有再多努力,再多積澱,沒有這種能力也枉然。神童仲永,五歲便能“指物作詩,立就”,并“自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但沒有後期積澱,不過泯為衆人矣。
我們是中學生,目前最大的挑戰便是聯考,我們已經奮鬥至此,擁有了參加聯考的能力,進而控制高度呢?我們已熬過11個年頭,更何況這如同百米沖刺般的最後一年呢?我們更要沉潛、努力、沖刺、拼搏。為了那個共同的夢想,為了自己理想的大學。我們要想飛得更高,就更要積澱能力了,隻有充實自己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真正做到問心無愧。
飛,就意味着高度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