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耕讀文化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耕讀文化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以耕養讀,以讀饋耕。數千年來,耕讀文化承載并完成了一個個家庭家族基因的延續,形成了“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的文化氛圍。耕讀傳家曾是古人所認為的理想生活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穑、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展現的正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态度,學習耕讀文化本身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耕讀文化自中國農耕文明的土壤中孕育而出,從來就與鄉村不可分割。但是随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推進,對耕讀文化造成了沖擊,兩者開始分離,耕田者不讀書,讀書者不耕田。使得一些人漸漸變得“四體不勤、五谷不分”。

為了解目前困境,明确傳承耕讀文化的意義,12月29日,智者面對面——尚城社科直播間第七期節目“品味耕讀文化 涵養鄉村文明”在海塘遺址博物館開播。整場直播吸引11.62萬人線上觀看。浙江省咨詢委鄉村振興部部長、錢塘江文化研究會進階研究員、原浙江省政協秘書長陳榮高作為嘉賓參與了本次訪談,他向我們解讀了耕讀文化,并結合時代發展,賦予了耕讀文化新的内涵。新時代我們要将耕讀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大計中,為鄉村振興賦能。

耕讀文化如何助力鄉村振興?

訪談環節

耕讀文化的含義什麼?

陳榮高:耕讀的含義指既從事農業勞動又讀書教學。概念包含兩層意思:一指讀書者與耕種者是同一人物,即躬耕躬讀、半耕半讀。二指一個家庭同時經營農業和讀書教學,其成員一部分主要耕以生存,一部分主要讀以發展,讀書者通常都是子弟,是為家庭的耕讀。耕讀文化一般由兩種模式形成: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種為恥,讀書之餘經營農業;二是自下而上的,農民不以讀書為無用,耕作之餘親自或督導子弟讀書。耕讀模式最有價值的内涵,就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紛紛讀書,即自下而上的讀書熱潮。

城市化對耕讀文化産生了怎樣的沖擊?

陳榮高:随着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千百年來鄉村生産生活的基本模式大為改變,鄉村出現了相對滞後發展的趨勢。我們回顧一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市人靠的是人山人海的農民工進城打工,而且深透到各行各業,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支撐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到了21世紀的今天,農村出現許多空心村,大量的文化人離開了鄉村,耕讀文化的支撐力受到了影響。

如何讓耕讀文化弘揚光大。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鼓勵文化人回歸,我們可以用政策激勵成千上萬的城裡文化人再度“上山下鄉”,去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要徹底撤除城鄉之間的藩籬,讓城市人與鄉村人魚水相親,和諧相處,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深度融合。

同時,我們要打造耕讀傳家的現代樣闆。鄉村是一個以親情為紐帶的熟人社會,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鄉賢走得有多遠,财富有多大,官位有多高,依然有桑梓情懷,依然要尊重鄉俗。是以制定一個新時代鄉賢回歸的評選标準和相關政策,顯得很有必要,可以激勵從故鄉土地上走出去的大學生、博士、教授、企業家、藝術家、科學家回鄉村養老,回饋家鄉當鄉賢,為家鄉發展貢獻智慧、發揮獨特的作用。鼓勵鄉賢回鄉村建書院、辦學堂、傳文化。留得住鄉賢,就留得下鄉愁,留得下文化,留得下家風,也就留下了耕讀傳家文脈,留下了鄉風文明。

在當代,應該如何結合時代變化将耕讀文化融入現代教育?

陳榮高:要開展特色教育,讓耕讀之花盛開校園。學校要從生活決定教育的觀點出發,把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真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當今教育重知識傳遞、輕社會實踐,所産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五谷不分、四體不勤”“好吃懶做、薄情寡義”“父母貧窮、子女富有”“上了大學、忘了爹娘”等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打架、鬥毆、賭博、吸毒等違法亂紀行為也偶有發生。我以為這與耕讀文化傳播的弱化有一定聯系,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是以我們的學校一方面要研究耕讀文化課程,編入義務教育教材,這個課程内容是展現原汁原味的真實鄉土素材,一切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另一方面要組織耕讀文化社會實踐,每學期有計劃地安排一定時間到農村、到企業、到耕讀人家現場感受、調研考察、實地實習。通過實踐,感悟升華,讓學生體會勞動的艱辛,确立讀書的理想,樹立做人的志向,真正培養以人民為中心的可靠接班人。

耕讀文化關涉到新時代新人培養,關涉中華文化傳承。延續數千年的耕讀文化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它能夠喚醒廣大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高度的文化自信,進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精神力量。

1

更多精彩内容

識别下方二維碼

觀看完整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