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建築工程,據宇航員講,在天空中能看到的幾個建築物中,長城是比較清楚的一個。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實則不是,長城在春秋戰國時期誕生,直到西漢,才用來傳遞戰争的報警信号。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主要分為南長城和北長城,以北長城居長。南長城主要用來防範其它諸侯國的入侵,北長城主要用來防範少數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下令把趙長城,燕長城和秦的舊長城連城一段,萬裡長城首次誕生。秦的長城,西起九原郡,東至遼東郡。公元前215年,因為匈奴多次南下進擾秦國大将蒙恬帶領秦國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但未能把匈奴徹底打垮;公元前214年,秦軍再次北擊匈奴。匈奴潰逃。西漢時,經過文景之治,國富民強。此時,匈奴又開始連連進擾。漢武帝令霍去病,衛青,李廣三人北擊匈奴。經過幾十年的戰争,西漢軍勝利,霍去病還把匈奴追到今貝加爾湖一帶。東漢時,由于連年的天災人禍,匈奴分成了南北兩部,南匈奴依賴于中國,北匈奴則繼續與中國對抗。于是,東漢軍對北匈奴進行了猛烈的攻擊,迫使北匈奴西遷,經過多年的繁衍,最終成為了今歐洲的匈牙利。
隋朝時,前朝留下的長城已經破爛不堪。于是,隋炀帝楊廣下令重修長城,将秦昭襄王赢則所修的長城進行修整,中國曆史上從此有了第二個萬裡長城——随長城。唐朝時,雖然沒有修築長城,但留下了衆多關于長城的著作,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三百多年後,曆史的年輪轉到了明朝。明朝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長城,中國曆史上有了第三個萬裡長城——明長城。我們至今能看到的長城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明長城。清朝初期,明長城仍被用來保護首都,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以後,長城才逐漸廢棄。
除中國的萬裡長城外,西方國家也有引以為傲的千裡長城。千裡長城中非常有名的是不列颠長城,因為它是在公元122年時由古羅馬帝王哈德良建造的,是以又名哈德良長城。
今天的北京,有七個長城,分别是八達嶺長城,在延慶的居庸關長城,在昌平的司馬台長城,在密雲的慕田峪長城,懷柔黃花城殘長城,北京延慶縣的金山嶺長城和北京昌平縣境内的箭扣長城。以八達嶺長城最為著名。八達嶺長城于1967年向人民開放。在海拔888米的地方,有一個好漢坡。“不到長城非好漢”,如今,長城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遺址,向東西方展現着中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