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QQ空間看到讀高中的侄子阿傑,在他的QQ空間說說中寫到“家是什麼”。 我非常清楚他并非是象我那樣在用馬爺爺的哲學理論在探讨這個問題,而是因為家給他帶來了某種困惑而對家提出了質疑。如果是别人提出,我可能會直接回複他說,“家”隻不過是封建社會遺留的産物,婚姻家庭觀念是幾千年封建社會在人們内心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可是我知道我不能這樣簡單答複他,因為這樣不僅沒有幫他排除困惑,還可能誤導他,使他不能正确讓識“家”在當今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及家對自己意義和影響。
其實自以為是馬克思再世的我,早就用馬爺爺的哲學理論深入思考過這個問題。隻是我知道我這個哲學家想要出名,那是件很難的事。是以為了生活我不得不暫停這個問題的探讨,鑽研我的電子專業知識,以便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去年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阿傑和他在上大學的堂哥阿輝來深圳這裡跟我們體驗生活快結束時,我曾經給高傲、懶散的阿輝上過一堂政治課,還在空間專為他寫了封公開信。現在阿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已經開始會思考這個社會了。那麼作為他的叔叔,又已經專心思考為這個問題的我,覺得現在有必要為他再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并寫點什麼,幫他解答一下他的困惑。是以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阿傑和其實同樣困惑的青少年以及跟我一樣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思想家”們對“家”的了解能有所幫助。
對家的産生,我們在中學的政治課已經非常清楚,它是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時産生的。它在封建社會扮演的角色以及對封建社會的發展所發輝的作用,政治本裡已經說得非常清楚,我就不在這裡重複了(其實說我也說不清楚)。我這裡隻想談談“家”在當今這個社會化大生産時代的作用以及對我們意義和影響。這一點我們的政治課本裡,我們馬爺爺等大思想家們好象說得還不是很清楚,使得我們現在大家都為之感到困惑。我覺得我也是大思想家,可是我的表達水準實在太爛了,我無法把我的思想書寫成象馬爺爺思想那樣成為一個體系,是以這裡我隻能從馬爺爺幾個基本理論的基礎上簡單推理,再對當今社會的某些現象和問題稍加分析,希望這樣能讓大家稍稍了解我的思想及觀點。
我一直非常堅信馬爺爺的一個基本理論,那就是社會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也就是說社會發展到封建社會,那時的生産力決定了人們以家為基本單元的生産關系。而當社會發展到以社會化大生産的當今社會,家也就不再是最主要的生産關系,可能是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同僚關系。有社會經驗的人都能看出,“家”在當今社會的用作已經越來越弱了,而家庭内部沖突也越來越多。主要表現在家庭成員長期在外奔波,家庭之間以及對家感情越來越淡,家庭成員間對承擔“家”的責任和義務的沖突越來越多。而家對成員的限制作用相應也就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家庭成員在外面為所欲為,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對家庭造成什麼影響。相反,“家”對社會經濟以及對個人能力的發揮的阻礙作用卻越來越明顯,使得很多大齡青年不願成家,有的成了家也因種種沖突而離婚。具體如何阻礙,我這裡暫且就不舉例說明了。總之,我感覺今年如果不是世界末日,社會還這樣發展下去,我們心中的“家”可能會消失或者轉變以另一種形式存在。馬爺爺不是說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國家”和“階級”都會消失掉,那麼“國家都沒了,還哪來的小家?”而且我還覺得小家可能國家先消失。
這麼說,我們現在是不是可以不要“家”了呢?真的可以不管“家”了嗎?我的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我覺得“家”從本質上說,它首先是個組織,是個團隊。“家”雖然已經不是最基本的生産關系,但這種封建社會幾千年定型下來的組織形式已經根深蒂固,而工業革命到現在才短短兩百多年,生産力發展再快,但這種社會組織形式的轉換還是需要一個慢長的過程。對于整個社會而言,人類還沒找到或者确定哪種關系能完全取代“家”的作用。而對個體而言,“家”也是一個人來到這個社會進入的第一個也就是最原始的一個組織團體,支援一個人在這個社會立足的最原始的力量,決定着你在這個社會起步的高低。而因為血緣關系,在思想和感情上,“家”是一個最容易統一思想、團結一心的團隊。當今社會人心複雜,你不可能找到一個能比家更可靠的團隊。最重要的是,就算你家不能“李鋼”等富二代、官二代那樣能讓你為所欲為,但至少在你艱難、困惑的時刻,你仍有家這股力量作為後盾。 當社會競争越來越激烈,你要在這社會好好生存下去,必須要借助于“家”這個團隊的力量。是以誰失去了“家”,誰就失去了一個最最重要的團隊的力量,必然很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下去。
家是什麼?家是這個充滿狂風驟雨的社會裡,能給我們庇護的地方。在家的庇護下,我們才能健康成長。長大了,我們可能會遠離家門,在外面打拼自己的一份天地,也許不再需要家的庇護。但我們總有疲憊的那一天,這時家是我們的身體和靈魂休憩的最安心、最溫馨的地方。到最後,又有那麼一天,我們遇到了那麼一個人,覺得他可能會帶另一種溫馨和幸福,于是我們又建了另一個全新的家,并和他一起承擔起這個新家的所有責任和義務。